曹魏和西晉的民歌流傳下來的較少,最有特色的是東晉以後的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多為情歌。江南地區山清水秀,風光明媚,政治局面穩定時生活條件較優越,所以愛情詩較多。這些詩歌多為五言四句,語言柔美,構思新巧,多用諧音雙關修辭手法,是其特色。如《吳聲歌曲》中的一首:       始欲識郎時,  兩心望如一。     理絲入殘機,  何悟不成匹?       這是女孩口吻,當初和情郎相愛時,兩人期望結成一對美滿夫妻。然而徒然相思,機緣不巧,沒想到總未如願。「絲」諧「思」字,「殘機」是殘破的織布機,喻機緣不好。「匹」是布的長度單位,喻「匹配」。殘機織布當然織不成匹,用諧音雙關的手法,嘆息愛情不順利,構思新鮮,啟人聯想,別有妙趣。       北朝的民歌與柔媚的南朝民歌不同,除了質樸豪放之外,題裁也較寬廣,不限於愛情,反映較多社會生活。跟當地采風有關,風格粗獷明快。最有名的是這首《敕勒歌》:       『敕勒川,陽山下,天似穹蒼,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27字,把開闊蒼茫的塞北風光極為生動的勾畫出來。但為鐵勒民歌。敕勒即鐵勒。鐵勒民族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遊牧民族,這首詩原為鮮卑語,一千多年來,一直在普遍流傳著。       北朝漢語樂府中最有名的是《木蘭詩》─〈中國的詩詞曲賦〉。       這是一首長達三百多字的敘事詩,大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東、西魏分裂以前,描述了少女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木蘭是一位普通女子,卻有著傳奇般的經歷。她改扮男裝,代父從軍,縱橫萬里,轉戰十年,屢建功勳,卻不受封賞,寧願返回故鄉,重著女兒妝。這首詩在藝術上也有特色,大量採用排比筆法和復迭句式,集中展現木蘭的複雜心理和生動神態。如描寫木蘭離家遠征的一段:       「朝辭爹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爹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朝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爹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東漢末年建安時期,曹氏父子、王粲、劉椹等人,採用民間歌謠創作詩歌。風格慷慨悲涼、剛健有力,內容關係現實,詩風質樸勁健,人稱「建安風骨」。五言詩歌成為正統文學的主幹。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