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今天是: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文祖仓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墨之家 专家论字 艺术长廊 仓颉学院 旅游在线 论坛 项目开发
网站简介 商铺直达 仓颉文化研究部 新闻时讯 会员管理 在线服务 仓颉艺运 饮食文化 博客 在线祭祖
热门新闻
最新商品
文墨之家
《雜談隸書》
2008/1/5 11:02:02


        我国书法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就是隶书。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隶书始于秦,通用于汉,在其出现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上承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书体的传统特点,下开楷书、草书、行书等书体流派。它实质上篆书简化而成的一种字体,如篆书象形的纵势结构被改变为笔划化的横势结构,出现了方折笔法。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政府事务多,国家工程多,公文也多,自然要求加快公文起草和处理的速度,而篆书书写极费时间,因此,那些终日与文字打交道的官员及平民,创造并使用了一种新的书体,称为“隶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西晋卫恒《四体书势》等许多著作,都认定隶书产生于秦代,并大多肯定为隶人(犯人)程邈所造。唐代张怀瓘《书断》引东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这种字体可说是由篆书向成熟隶书过度的一种字体,所以被称为“秦隶”,又称“古隶”。那时在民间已经流行着比小篆更为简易书写的字体,人称为“草篆”,初步出现了方折笔画,再后来不断出现了“波势”和“挑脚”,隶书形成后,尤其是到了汉时,隶书书写简捷的特点,使之得到普遍的应用,所以人们通常又称隶书为“汉隶”。隶书因从篆书演变而来,有些字形还有篆书痕迹,但用笔改转为折,提按顿挫,形成了隶书独有的笔法。横挑是隶书最具特点的笔法,它往往是整个字的主笔。从汉朝给我们留下的许多不同风格的汉隶石碑,可以看到隶书在汉朝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汉隶的特点是有波磔,出现“蚕头雁尾”,左右分势,撇捺呼应,“雁展双翅”,内紧外松,既美观大方,又古朴雄伟。后人把汉字由秦小篆向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之为“隶变”,隶书的出现,冲破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楷书基础,标志汉字演进史和书法史上的转折,人们普遍认为它是汉字发展进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把隶变前的字体统称为古文字(书法上统属篆书类),之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
 

         为什么又将隶书称为“八分书”呢?这是因为在魏晋时曾混称楷书为隶书,为了区别而将有波磔的隶书称为“八分”书。南朝宋朝王愔称,“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唐六典》称:“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因为楷书(正书)由汉隶发展演变而成,所以一直到唐代仍把楷(正)书沿称为“隶书”。如《唐六典》载:“校书郎正字,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其体有五:……五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此“隶书”即指当时通用的楷书。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别称正书为“今隶”。明代李贽《疑耀》称:“唐以后之楷书称为今隶,因谓汉隶为古隶。”陆深《书辑》所称”钟王变体,谓之今隶”。清代刘熙载谓:“小篆,秦篆也;八分,汉隶也。秦无小篆之名,汉无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也。后人以籀篆为大,故小秦篆,以正书为隶,故八分汉隶耳。”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载:“蔡邕变隶而为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右分布相背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称,伸缩无施不可。”近有学者考证:因隶字草创为新隶书(楷书),对于旧隶字须给予异名或升格,加以区别,故称“八分”,指其是八成的古体或雅体。
 

         为什么将隶书称为“佐书”或“左书”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为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并注明左书即秦隶书。又《汉书·艺文志》载:”汉王莽居摄,书有六体,为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隶书称之佐书。段玉裁先生认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来学者进一步认为隶书之名“隶”,是起于徒隶所书;佐书之佐,或是起于书佐“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故名。
 

          我们今天经常使用的隶书,大都是汉朝成熟期的隶书字体,这是因为东汉碑刻上的隶书“汉隶”,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大多学写隶书者比较重视东汉碑刻。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汉莱子侯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其后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尤其是到了桓帝、灵帝时期,立碑风气盛行,不同层次的书法家竞其所长,书法风格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篆隶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书,成熟于东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八月帖》、《秋凉平善帖》等。

  

       《石门颂》 全名《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造,为大型摩崖石刻。其结体因地制宜,笔法雄浑舒展,气象开张宽博。

 

  《乙瑛碑》 全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造于汉永兴元年153年,现藏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此碑书法结体工整齐匀,笔法稳重合度,其燕尾姿态优美非常,乃汉隶规范与成熟的代表作。翁方纲称之“骨肉匀适,情交流畅”,何绍基赞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礼器碑》 立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全名《鲁相韩勅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现藏山东曲阜孔庙。该碑形制独特,碑身四面镌文:碑阳16行,每行36字;碑阴3列,各17行;碑左3列,各4行;碑右4列,各4行。该碑书法章法轻松活变,结字左右逢源,用笔顿挫劲拔,而波磔厚重,堪称汉隶极则,清书法家王澍赞之云“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均未署书者姓名,似出不同手笔。

 

  《鲜于璜碑》 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165 年立。该碑气势浑穆茂伟,结字宽扁丰厚,规整匀齐,用笔方刚瘦硬,斩钉截铁。

 

  《史晨碑》 镌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现藏山东曲阜孔庙。该碑为两面刻,故又称《史晨前后碑》:前碑全名《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17行,每行36字;后碑全名《鲁相史晨飨孔庙碑》,14行,每行36字。该碑书法工整,刻工精细,未署书者姓名,其书法结体典雅端庄,用笔清秀爽朗,波挑神采飞动。杨守敬《评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该碑被视为“八分正宗”,为后世临习之范本。

 

  《西狭颂》 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名《李翕碑》、《惠安西表》,俗称《黄龙碑》,镌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与《石门颂》、《郙阁颂》并称“汉三颂”,在今甘肃省成县城西抛沙镇东营庄子村。该书为西狭中段青龙头的摩崖刻石,高280厘米,宽200厘米,20行,每行20字,出于民间书家仇靖手笔,不平整的空间平增几分自然意趣,结体多有篆法,或者沿用篆书偏旁,用笔方圆并施。梁启超《碑帖跋》中称《西狭颂》“雄强静穆,汉隶正则”;杨守敬《评碑记》则赞云“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贵也”。

 

  《曹全碑》 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汉中平二年185年刻,1956 年藏入西安碑林博物馆。该碑书法清秀娟雅、风度翩翩,结体扁平匀齐,用笔舒展超逸,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雅一路。其神采生动,媚态飞扬,为汉隶奇葩。

 

       《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造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出土于明代,碑高317厘米,宽107厘米。碑额为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为汉“缪篆”体,碑文为隶书15行,每行42字,未署书者姓名。碑原在山东东平,现藏山东泰安岱庙内。此碑书法颇具个性,结体灵便,兼篆意楷法,用笔方刚朴拙。

   

      总之,隶书用笔分为“方”(如张迁碑等)、“圆”(如曹全碑等)两大类,还有一种为方中寓圆。隶书碑版书法风格多样,或秀美灵动,或苍劲古朴,令人赏心悦目,难于忘怀,是我国的传统宝藏,是人们学习隶书的法帖,隶书已经成为书法家及平民百姓喜爱的一种书体。 邱闽泉  写于2006-8-27

     隶书推荐碑帖:1、汉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华山庙碑》、《史晨碑》、《礼器碑》、《西狭颂》。2、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3、清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授、何绍基。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5001352号-1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仓颉文化网 联系我们
网络实名:仓颉 通用网址:仓颉文化 联系电话:0913-6163699 6163799
本站由仓颉文化公司监制(陕.05271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