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今天是: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文祖仓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墨之家 专家论字 艺术长廊 仓颉学院 旅游在线 论坛 项目开发
网站简介 商铺直达 仓颉文化研究部 新闻时讯 会员管理 在线服务 仓颉艺运 饮食文化 博客 在线祭祖
热门新闻
最新商品
文墨之家
国学金克木介绍
2008/6/7 17:50:02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1912年8月14日生于江西。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历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第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生平经历


         金克木先生原籍安徽寿县,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一个旧官僚家庭。他父亲本是个穷秀才出身,多年苦读不第,五十多岁才捐到一个江西县官的位置,遂离开寿县去江西做官。但在县官任上屁股还没有坐热, 便逢上了辛亥革命,不仅削职为民,而且成为革命的对象。至于他母亲,本是个穷丫头出身,由于天生一双大脚,一生中竟被卖过三次!只是在他父亲做官以后,花了三百两银子才买进门的。金老太爷在家庭生活上也十分不幸,五十多岁的人竟四次丧偶,在得到第四任续弦夫人的同意后,才将这位大脚大手、勤快能干的烧火丫头收为偏房。
没想到他父亲的这位偏房倒真有福气,竟在这“鼎革”之年,老爷头上的花翎和顶戴都掉了下来的倒霉年头,给他生下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金克木先生。而他母亲从生产的痛苦中清醒过来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生了一个儿子,该不会再卖我了吧?”据金先生回忆,“民国成立后,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我生下来就遭遇抄家,尿片都被搜检过”。因此,金先生的童年并没有过上什么富贵生活。


         金先生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少年时,在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后,读了一年中学,便因家道彻底败落而不得不辍学。为了支撑家庭,他16岁至18岁,托人介绍,曾在家乡教小学,养活自己和母亲。这段时间也正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金克木先生曾参加过共产党外围组织的活动,并为共产党散发过传单。他在回忆录中谈到,自己还为共产党组织刻过一次钢板,至今还记得,那是一张有关国民党的顺口溜:“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1930年,刚满19岁的金克木先生,便到北平求学,无家无业在这古都中漂泊。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他先与一群因种种原因读不了大学的年轻“北大迷”一起,到当时还设在沙滩红楼的北京大学旁听,学习英文、法文、德文和世界语。  金克木著述
1932年冬,金先生又因经济上难以为继而离开北平,前往山东德县师范教国文。但1933年,他又带着挣到手的一点点微薄薪水回到北京大学做起课堂上的“无票乘客”。1935年,经友人介绍,终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谋得了一个职员的位置,成天坐在出纳台后,管借书还书。那段时间,据金先生自己说,“却是我学的最多的一段时间”。


         1937年至1938年,中日战争爆发,华北吃紧,北平难以再呆下去。金先生虽无中学和大学文凭,但由于有多门出色的外语,又擅长写作,1938年被香港《立报》聘为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又经友人介绍,到湖南长沙省立桃源女子中学教英文。此时,由于国立湖南大学缺法文教师,使精通法文的金先生终于走上了大学讲台。在这段时间里,他与施蛰存、戴望舒、徐迟等诗人交往,创作诗歌。早在24岁那年,他便出版了诗集《蝙蝠集》,已在新诗界卓然成为一家。徐迟先生的回忆录《江南小镇》中,对他们的交往有详细的记载与描写。


         1941年,金克木先生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的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与梵语,后又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他一边阅读汉译佛藏,一边跟随印度著名学者乔赏弥学习梵文和巴利文。此后,他曾随迦叶波法师学习《奥义书》,又曾协助戈克雷教授校勘《集论》梵本。从此,金先生走上梵学研究之路。

         金克木先生是于1946年10月27日来国立武汉大学任教的。当时,抗战胜利后不久,他已开始在学术界初露头角,又刚从印度留学五年归国,在上海作短暂停留后,经友人曹来风介绍,应聘为武 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讲印度哲学史与梵文。据他当年的学生、现今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肖箑夫先生回忆,他还在武大教过西方哲学史。


         金先生来武大一事,说起来与吴宓有关,吴宓来武大任教也不过比金克木早两个月,但作为当时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在人才举荐方面是个说得上话的人。加之他与金先生原本认识,当年那位勤奋好学的青年人曾给他留下过很深的印象,又有友人曹来风的介绍,便极力向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先生及校方举荐金先生。因此,这位只拿过小学文凭、全靠自学成材、精通东西方多国语言与文化、年仅34岁的金克木,成为了当时人才济济的国立武汉大学教授队伍中的一员。


         金先生初来武大任教时,曾与母亲一起暂住作为教师单身宿舍的“珞珈山半山楼”,后很快迁往武大东中区二栋二楼。与金先生交往最多的,当数历史系的唐长孺教授、外语系的周煦良教授、中文系的程千帆教授了,这四人年龄相仿,经常一起外出,绕着珞珈山散步,一路高谈阔论。金先生晚年还专门著文《珞珈山上四人行》回忆此事,文中提到:“假如有人稍稍注意听一下这四位教师模样不过三十五岁上下的人谈话,也许会觉得奇怪。他们谈的不着边际,纵横跳跃,忽而旧学,忽而新诗,又是古文,又是外文, 《圣经》连上《红楼梦》,屈原和甘地做伴侣,有时庄严郑重,有时嘻笑诙谐。偶然一个人即景生情随口吟出一句七字诗,便一人一句联下去,不过片刻竟出来一首七绝打油诗,全都呵呵大笑。”


         1947年,蒋介石发动的内战越打越大,5月底,全校学生连续三个晚上组织大型时事座谈会,并请几位敢于仗义执言的知名教授讲演,金克木先生慨然前往,并深受学生欢迎。会上约定,响应华北学联提出的定于6月2日举行的全国各大城市学生大游行。哪知就在6月1日凌晨三点,国民党军警宪特近千人突然包围武大珞珈山校园,由带上大口罩的校内特务何钊带路,拿着黑名单到学生和教工宿舍抓人,进步师生有很多人被抓上囚车,当学生们要冲出宿舍营救被捕师生时,国民党军警便向学生宿舍开枪射击,当场枪杀黄鸣岗、王志德、陈如丰三名武大学生,从而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六一惨案”。


         在被捕的五位师长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哲学系的金克木教授,同时被捕的还有工学院的刘颖教授、外文系的缪朗山教授、中文系的朱君允教授、历史系的梁园东教授。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抗议浪潮,三天后,国民党当局迫于政治与社会压力,才不得不释放金克木先生等人。


         “六一惨案”使金克木先生等五位教授一时成了新闻人物。北京大学更加看重金先生的才学与人品,并多次表达想请金先生北上任教的愿望,由于吴宓此时也有离开武汉大学之意,金克木先生便于1948年7月19日离开武汉大学前往北京大学任教,从而开始了他长达52年的北京大学教授生涯。算起来,金先生在武汉大学任教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足两年时间,以后也再没有回到过珞珈山。他与武汉方面的联系也就仅存于这一点:他在北京与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女才子、武汉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唐长孺先生的妹妹唐季雍女士结为伉俪。

     人物著作


       金先生一生笔耕不辍,3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留下学术专著三十余种及其他诗  金克木译作文作品多种。学术专著有《梵语文学史》、 《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等。诗集《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旧巢痕》、《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天竺旧事》、《燕口拾泥》、《燕啄春泥》、《文化猎疑》、《书城独白》、《无文探隐》、《文化的解说》、 《艺术科学旧谈》、《旧学新知集》、《圭笔辑》、《长短集》等。翻译作品《伐致呵利三百咏》、《云使》、《通俗天文学》、 《甘地论》、《我的童年》、《印度古诗选》、《莎维德丽》、《梵语文学史》等。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5001352号-1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仓颉文化网 联系我们
网络实名:仓颉 通用网址:仓颉文化 联系电话:0913-6163699 6163799
本站由仓颉文化公司监制(陕.05271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