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今天是: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文祖仓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墨之家 专家论字 艺术长廊 仓颉学院 旅游在线 论坛 项目开发
网站简介 商铺直达 仓颉文化研究部 新闻时讯 会员管理 在线服务 仓颉艺运 饮食文化 博客 在线祭祖
仓颉研究部
热门新闻
最新商品
仓颉研究部
《广武将军碑》和《仓颉庙碑》
2012/3/23 20:39:36

     《广武将军碑》全称应为《广武将军孙某产碑》。因碑额书有“立界山石祠”五个字,所以也称《立界山石碑》。据《辞源》说,清人张澍考为张蚝之孙,后来即题为《张产碑》,蚝本姓弓,又称为《弓产碑》,碑立于前秦四年,因其历史悠久,碑石风化,有相当一部分字迹无法辨认,就仅存的一些字迹看,先叙张产的先世,次叙其政绩,末有官名、疆界,似乎是纪功立界之碑。


      此碑命运多舛,身世复杂,除风蚀日晒外,几经丢失,得来颇为不易。在清乾隆年间有幸出土,但那时无人妥为保管,不知所终。时间推移到光绪年间,又重新出土,不久又不知去向。幸有《关中金石録》一书记载,但却误记其出土地方,致使辛亥革命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在宜君县到处访僧问道,踏遍乡野,都杳无踪迹。幸运的是被澄城县一个酷爱书法的拔贡雷召卿,在白水县南彭衙村西门外寒崇寺附近发现。白水县在前秦时称为衙县,其县衙旧址就在南彭衙。雷发现后,将其出土,并拓印成片。这一发现,消息不径而走,被前靖国军第五路支队司令赵子健得知。他便将碑移至纵目小学,特盖学校门房,将其妥为保管。此碑三失三得,历尽坎坷,直到一九七一年,害怕“文革”中被人破坏,省文物管理部门遂将其移至西安碑林,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处。


      当时,赵子健把拓本当作贵重礼品,赠送原靖国军参谋长李春堂。李将拓本又转赠给于右任先生。先生本来就梦寐以求,望眼欲穿,一下子见到拓本如获至宝,高兴地写诗说自己“老见异物眼复明”,“半夜摩挲忽下泪”。一时爱不释手,激动之余又赞到“金石遗闻足自珍,彭衙名物垂苻秦。”后来北洋军阀刘振华主陕,为了装璜门面,邀请一些学者名流来陕,戊戌变法领袖、碑贴派书法大家康有为也随之而来。他在三原讲学时,从伯英处获得此拓本,喜出望外,兴奋之余,客气地说:“如是重宝,不敢受也,后世当共保护之。”实际上,他还是欣然地接受了。


      那么,这些名流书法爱好者为什么如此珍爱《广武将军碑》呢?原来他们并不看重什么分界不分界的事,而是着眼于此碑的书体。《广武将军碑》的书体,在隶楷之间,线条细劲,结构宽博,整体上宕逸朴茂,奇态横生,极使转笔之妙,尽笔意之变,是汉字由隶变楷中间一个阶段的发韧之始。清代学者姚华见到此碑,接着见到云南出土的东晋《爨宝子碑》,并题跋说:“于《爨宝子碑》见古隶(汉隶)之结局,于《张产碑》(即《广武将军碑》)见今隶(北魏体)之开宗。”而于先生又在他的诗中也说:“碑版规模起六朝,寰宇声价迈二爨”(另一“爨”为南宁府出土的《爨龙颜碑》),难怪碑帖派康圣人惊呼:“连精妙冠世的灵庙诸碑也皆此子孙也。”三位金石家、书法家、名人,说法不一,但都评价很高,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广武将军碑》的书体是汉字书法史上由隶到楷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现在,仓颉文化研究会将《广武将军碑》复制,仍立于仓圣庙内,供游人、学者、书法家参观、学习、研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仓颉庙碑》可算得上是国家重点文物,上锐而下方,中有一孔,高1.6米。此碑距今三千多年,是周代的产物,学术界称它为周碑,是全国少有的周碑发现之一。宝贵就宝贵在它的历史悠久、起源很早。但文字却是在后来东汉桓帝延熹五年即公元162年才刻上去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得从碑的起源说起。


      古代的“碑”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碑,概念是不完全一样的。古代所谓“碑”有三种,其一是立于宫庙前观日影的竖石,其二是宫庙大门内拴牲口的石头,其三是指引棺木下葬入墓穴的木柱或石柱。 《仓颉庙碑》是属第二种,即宫庙大门内拴牲口的石头。一般这种碑都是上锐下方,埋于土中,孔露在上方。“孔”古代称之为“穿”,是为穿绳索而特意凿的。 《礼记·祭义》篇载“,祭之日,君牵牲,穆荅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 “丽,犹系也”这就是说在开始祭祀活动时,由国君先牵牲口,卿大夫按次序走在后边,进庙门后,把牲口拴在“碑”的孔上。古代祭祀讲究神是要享受“血 食”的,人对神要进行“血祭”,这就是“血祀”的一套礼仪程式,那么“碑”也就成为受人尊敬的礼器了。后来随着时代的衍进,人们不忍心看见牲口在神面前宰杀时的“觳觫”之状,血祭也就慢慢地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用新的代用品“三牲”之礼,那么庙中拴牲口的“碑”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作用。但究竟是礼器圣物,也不能随意丢弃,人们便来个旧物利用,就在“碑”上刻写上神的灵性权威和超群功绩,予以歌颂,仍尊其为碑。这就成了我们今人所说碑的来历,也是《仓颉庙碑》的来历。
      上锐下方,中有一孔的碑,正好说明仓圣庙据碑文记载原称仓圣祠由来已久,远在周代以前距今三千多年就已经形成。那么仓颉“生于阳武,葬于利乡”的文献记载,就有了文物的依据,也可靠无疑了,何况还有那些几千年的古柏作证呢!


      然而《仓圣庙碑》直至东汉桓帝时,是由衙县白水古称衙县县令刘明府主持刊刻的。其目的是“表彰大圣之遗灵,以示来世之未生”之人。将近两千年来,此碑留存于仓圣庙,人们将它视为圣物,都想亲临摸一摸,消灾免难,治病防病,致使该碑光滑可鉴,字迹模糊,脱落严重。从仅有的字迹辨认,可看出它是记述仓颉的灵性功绩、造字的意义的。说的是仓颉“天生德于大圣,四目灵光,为左史,作书字”,又说“法度非书不明,古今行事非书凭,无以垂示……未生者非书无以服其教”等等,阐发了造字的意义和作用,并写颂文“穆穆圣仓……永久弥光,无德不报,道富百行”等等,以歌其功。其碑阴、碑侧刻着各地官吏的官衔、姓名、捐款多少。而有些是刻石后才捐款的,说明是以后才刊刻上去的。


      此碑1971年省文物部门从仓圣庙移至西安碑林保护,为防止继续破坏,还用玻璃罩起来,加以保护,可见其贵重和价值。现在,仓颉文化研究会花费高价复制,再移入仓圣庙,这是恢复原貌、造福地方、宣传白水的一件大好事,是值得庆幸的。



      编辑:  仓颉文化     杨嬅       http://www.zhcjwh.com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5001352号-1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仓颉文化网 联系我们
网络实名:仓颉 通用网址:仓颉文化 联系电话:0913-6163699 6163799
本站由仓颉文化公司监制(陕.05271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