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发现了这篇20年前的文章,也许现在的书坛名家都是在那时候的书法热中慢慢崛起的吧,20年来中国书法是不是如本文的作者所言,已经在不断的创新了呢?
      《江苏画刊》编者按:“勇力的《檄文》旗帜鲜明,写得痛快淋漓,是继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之后,又一篇向传统和当代书法诘难的好文字。对它的观点,我们是有保留的,但这种敢于发表不同看法的批评精神,值得赞许。现予发表(有删节),希望能就它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活跃学术空气,推动当代书法艺术向前发展。”
            当代书法艺术的八股现象(代檄文)                                 ------勇力      我在《美术》去年7月号上把传统中国画列为当代“八股”体之一,并列举了中国画的八大罪状:“1、宗派严重,千篇一律;2、装腔作势,借古吓人;3、无的放矢,无时代感;4、陈陈相因,不求个性;5、清规戒律,作茧自缚;6、不思改革,墨守成规;7、扼杀创新,主张复古;8、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直至自我灭亡。”
      依我之见,这八大罪状更适用于中国当代书法,因为书法与国画是同宗同源,自古就有“书画一家”之说。而且,中国书法“八股”比之中国画的“八股”实有过之,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如果不彻底加以诘难和批判,将不可救药。
一、当代中国书法八股之现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文化(特指现当代文化)一度陷入了逡巡不前的境域,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电视、书法……无一不被中国特有的封建“八股”观念(“八股”精神)笼罩着、束缚着。这种无形的“八股”以实存(实在)状态渗透一切,无孔不入。令人汗颜的是:中国人在文化(艺术)“八股”面前觳觫,表现得奴性十足且心安理得,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文化(艺术)“八股”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艺术)最大的羁绊。中国文化(艺术)真正成了封建“八股”的大一统天下。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艺术陷入了个性失调的病态结构中。
      审视当今所有书法名家的书作,无一不感到似曾相识,没有一人敢摈弃古人章法。纵览一下古人墨迹碑帖,我们会丧气地发现,当今所谓名家大师的书法没有一人无出处,无论是结体、构筑、章法、布局、笔势、运行、题头、落款、印章、金石篆刻、署名、材料、工具、观念……等等,无一不是古人既定之法,几乎毫厘不差。我们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无怪乎书法界盛传这么一句话:“学书临今人不如临古人。”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当代所谓名家大师,无一人真正有自我面目和风格的,所谓现当代翰墨书法精品不过是古人碑帖墨迹的拙劣赝品和复制品,是一种“历史陈迹”!呜呼,当今的书法名家大师竟是古人的传声筒!
      八股现象并非到此为止,权威们非但自己陷入书法八股的樊篱不能自拔,还要用这个樊篱将后来者(后起之秀)也禁锢起来,权威们将祖宗的“王法”不断强化,并使之成为足以吞噬任何一位有才气的中国人的凶恶饕餮。权威们不但自己作书挥毫,而且对任何一幅书法作品都要用自己的一套成见进行评头品足,去套、去卡、去限制、去统一、去削足适履;书法“八股”成了他们随心所欲地砍杀书法作品的上方宝剑。凡是符合自己“八股”要求的程式化、模式化、仿古化、模拟化的僵死之作;凡是自己一宗一派、一脉相承的“师徒父子兄弟”字,权威们就大加捧场、同声喝采。反之,不合他们“八股”要求的新书法,尤其是没有师承关系的陌生人和陌生作品,权威们就视为洪水猛兽,大加排斥、讨伐,进行种种刁难,不许参展,不让获奖,不准出版,不给发表……统统训斥为“没有传统功底,没有书法气息,没有神韵,不懂章法,不懂布白,不懂用笔,不懂结体的信笔涂鸦。”甚至还不承认是书法艺术,而被排挤和归推到实用美术字的一类里。
      中国书法(与中国画)历来重视师承关系,我以为这正是书法衰落的致命弱点和病症所在。这种师承关系形成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成为束缚中国人的无形枷锁,而将所有充满生命力的东西和后起之秀都窒息在这种师承关系中,淹没在师承关系网的海洋里。剀切地说,书法中的师承关系正是书法艺术(和中国画)的最大敌人和障碍。为了博得权威、恩师们的青睐和认同,后来者就不得不投入他们的帐下,甘当他们的徒子徒孙和遗老遗少;不得不投其所好,去模仿权威们的书法或他们推荐的碑贴墨迹,几年乃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反复地临习揣摹,如是,原有的灵感天才全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