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活”了——揭秘中国馆镇馆之宝
中华仓颉文化讯: 昨日是中国国家馆的媒体开放日,记者一行有幸亲身体验了这次神奇之旅。
中国馆的设计十分考究,电梯也被设计成火车车厢的模样。乘电梯直奔49米上层的过程,宛如搭上时光列车,见证中国五千年历史变迁的历程。整个中国馆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大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被游客誉为中国馆“镇馆之宝”的《清明上河图》,更是这中华智慧重要的组成部分。
走下电梯,就是一个上、左、中、右四面大银幕包围着观众的超常规影厅,在这个影厅里能看到陆川导演颇有“微型史诗”风范的主题影片《历程》。
坐上馆内的小火车开始“寻觅之旅”,记者看到,“开封府”与“天安门”、“宣德门”等同样被放在异常显赫的位置。继续向前,关于“桥”的介绍有很多,高拱桥、单孔桥、多孔桥、越江桥、跨海桥……但不管是哪种桥,无不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现场:《清明上河图》“活”了
走出影厅,心还沉浸在激动人心的影片氛围内,没想到一脚就踏回了数千年前:脚下是“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市”,右手是著名的开封“城摞城”,再往前走几步,又撞上了珍稀厚重的洛阳文物……
前行左拐,别有洞天。只见疏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的毛驴,缓缓步向城门;此时,虹桥上已是一片嘈杂,来来往往的行人中,有商贾,有百工,也有官宦;太阳升起,不仅能听到生意人的吆喝,还有船工的号子声;这边一行轿夫抬着主人上集市,那边是西域回来的商人牵着一队骆驼进城……
这不是电影,不是模仿秀,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大宋王朝,这就是被游客誉为中国馆“镇馆之宝”的“动”版《清明上河图》!
经过高科技处理后,《清明上河图》里的人和动物都像被吹了仙气般“复活”了。
现场讲解员热情地介绍说,这幅画卷长128米,宽6.5米,能展现当时开封的昼夜风景,其中白天出现的人物691名,夜晚出现的人物377名。
记者在现场看到,10分钟内,整个《清明上河图》里人物的所有动作都不会重复,一派宋代繁华景象。
正对着这幅极具想象力的画作,是“国之瑰宝”的展厅。记者踏上传送带,让人叹为观止的《清明上河图》真迹缓缓呈现。
                               于正:《清明上河图》很适合世博会
昨天晚上8点多,记者才辗转联系上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中国馆《清明上河图》项目主创人员于正。
中国馆想向世界讲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自然要涉及古代、近现代以及未来。古代章节,被命名为“智慧长河”。
“关于‘智慧长河’的17个方案中,有12个是用《清明上河图》做题材,只是展演形式各不相同而已。”昨天,于正向记者揭秘。
“《清明上河图》是艺术作品,很适合在世博会这个平台上展出。张择端的原图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的工作、生活和娱乐。”于正说。
于正的团队选择用高科技展现古代内容,原图中需要保留的必须要保留,同时根据原图进行再创造,合理挖掘原图背后的故事。
于正说,宋代取消“宵禁”制度,坊、市合一,所以他们在重新创作时特地增加了夜景效果,希望能给观众不同的感受。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夜晚更美好,所以夜晚的一面很值得做。
中国馆《清明上河图》下方有一道蜿蜒的“河流”,于正说,他们在这条可见沙石的“河流”中做了8个“智慧点”。
比如,广为人知的船过虹桥那一节,原图中船没过去,但在“动”版中,将之命名为“戮力同心”,赋予精神层面的含义。桥上的、岸上的、船上的人要相互配合,船才能过桥。再比如,城门里走出骆驼那一节,命名为“万国咸通”,因为其背后是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科技、经贸的交流。
“河南的宋史专家程民生老师和韩顺发老师,给我们提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8个‘智慧点’的提炼,两位老师并不是那么赞同,我们也不是完全满意。但为了表现得更丰满、更完整,就把和原图相关的元素提炼出来,增加了很多创造成分。”于正坦言。
对媒体上报道的“动”版《清明上河图》是用“全息投影”来展现的这一说法,于正做了澄清:“其实是普通的投影,不过用的是电影级的设备,用26台投影机拼接起来的。”
于正说,这幅图很长,怕平面展示太无聊,所以做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