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处理保护文化遗产和推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为西安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从西安实际出发,在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和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双赢上,努力探索不断创新,通过诸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对此作出了有效的阐释,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                                                                     创造西安模式让文化遗产保护给力经济社会发展       保护文化遗产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一对难解的矛盾,但并不是不可化解的矛盾。放眼世界我们不难发现,曾经对文化遗产保护花大力气的地方,正是今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地方。意大利保存有大量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经过修复保护后,成为意大利“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每年带来的旅游外汇收入超过90亿美元,仅庞贝古城,每年接待的游客就超过了200万人次。西班牙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投入,平均每年数以10亿元计,但这些投入通过旅游业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国内,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城市的形象、环境、品位以及经济上巨大的促进作用。      经过探索和选择,西安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更为科学的调整,积极寻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谐互动的方法,确定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思路和模式,其根本点就是必须体现发展的时代内涵,从此出发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政府意志+科学规划+资本运营”的思路,对大遗址的保护探索出“文化+旅游+城市”的崭新模式。思路和模式的确定,为西安文化遗产保护打开了通向成功之门。大明宫遗址国家公园,黄色的丹凤门巍峨古朴,微缩的大明宫全貌,让人们直观感受宫殿群的魅力,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遗址上的标志性建筑,给人有一种历史亲近感。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更是真切地再现了昔日皇家风范。大唐西市保护项目再造了商业繁荣和奇迹。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等,都以崭新的容颜,述说着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      西安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西安人怀着对前辈先贤的仰慕感激之情,怀着对后代子孙高度负责之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地寻找保护文化遗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点,在科学规范、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适度进行利用,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文化遗产,更有力地推动了西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让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城市价值增值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建设,成为城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西安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国内众多知名企业的目光。中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与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签订了《大明宫遗址保护和周边开发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金地集团、恒大地产集团都携巨资参与大明宫建设。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就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改造,与西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体现了投资西安、参与西安城市建设的决心。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也积极参与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设计规划、旅游设施建设,为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的人员培训提供支持,对大明宫遗址区内的垃圾处理、水处理、环保等项目开展合作。      文化遗产项目的建成,带动了西安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对周围区域产生很强的辐射作用。西安众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建成,除门票收入的经济收益外,更多的是对旅游的拉动,参观者观游览过程中因吃、住、行、游、购、娱和通讯、保险等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效益。今年西安旅游人数达到了5000万,文化遗产创造的价值功不可没。文化遗产建设项目对西安经济发展的贡献,还表现在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正是由于大唐芙蓉园和曲江池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等产生的综合效应,曲江文化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所创造的产值大幅提升。     文化遗产的保护,加速了西安整个城市的价值增值。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的基础在于文化。文化遗产就是城市自己的个性与品牌,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生命线。西安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加速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它所催生的良好的地缘环境,又加快了区域内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大大提升了现代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改善了城市内部结构,提高了城市竞争力,也为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构造了优越的文化软环境。文化遗产的保护,赋予城市文化新活力,开启城市文化新内涵,提升城市文化新品位,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
    提升城市品质,让文化遗产保护惠及人民生活
    造福人民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不能为了被动保护遗址,让百姓受苦受穷,要让遗址保护造福人民群众!”这个理念贯穿于西安各类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拆迁的全过程。在整个大明宫遗址区的拆迁安置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群众抵制拆迁的行为,大明宫含元殿御道保护建设项目迁移人口1.1万,投入资金8.5亿元,其中拆迁安置费用6.5亿元,可见这个项目对民生的高度重视。曲江遗址公园与周边的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等,形成了占地1500亩的城市生态景观带,全部对市民免费开放,为西安市民提供了一个人文、自然、休闲、和谐的城市活动区。
    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人们是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生活于品质之城,是每个人心目中的理想。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方面实现了双赢。大明宫新形成的城市中央公园彰显了城市文化,展示出盛唐文化、盛世文化、和谐文化的生态景观,集文化、旅游、商贸、居住、休闲服务于一体,成为改造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发展的范例,而居住在保护区内的市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明显提升。同样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西市、唐城墙遗址公园的周边乃至整个市区的居民,能够徜徉在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遗址上,那种近水楼台享受文化遗址的优越感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证明,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完全是可以双赢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西安有那么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今后更重要的是要发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丰富和利用它们的综合价值,发挥其综合作用,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融入经济发展、融入社会生活、融入城市建设。(文章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