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仓颉文化网讯:(记者刁晓平 黄渝晴) 张向钧,1993年毕业于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后游学于江浙、川渝、岭南等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珠海市古元美术馆策划部负责人、珠海特区画院画家、国级中级美术师、国家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家、珠海市美协副秘书长、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主要艺术考察(1992年——2010年): 1992年赴西双版纳研究考察民间风俗;2001年赴越南研究考察民间漆艺; 2008年赴日本国立美术馆研究考察艺术、美术教育、美术馆; 2008年赴韩国研究考察民间建筑、雕塑; 2010年赴印度尼西亚研究考察石雕木雕工艺; 2010年赴马来西亚研究考察异域建筑设计及民间美术; 出版:《诸子百家——孔子》(湖北美术出版社); 专题推介:《佛说》(江苏画刊)、《夜氲》(世界知识画刊); 展览活动(1992年至2010年): 1992年《春酣》“建军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中国军事博物馆); 1992年《浣归》“黄河画展”(中国美术馆); 1993年应邀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及张道兴等举办“军旅画家十人精品展”(深圳美术馆); 1993年《极地》“国际艺术博览会”(革命历史博物馆); 1994年《第四代》“全国第八届美展”(中国美术馆); 1995年《花鸟》“首届中国画作品赴法国大展”(中国历史博物馆); 1995年《纪念工合》“全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美术展览”(中国历史博物馆); 1997年《校园青青》获“中国美协《迎澳门回归美术大展》”优秀奖被并收藏; 1997年至2002年《白果子》、《老宅》、《蝉鸣时节》、《老钟叔》、《自己的队伍》、《山浓欲染棹船归》等参加广东省中国画大展并多次获奖; 1998年《访友图》等参加中国14城市海南邀请展(海南省); 2003年举办“张向钧作品展”(珠海市紫光阁); 2005年《老钟汉》“首届中国写意画展”(深圳市); 2007年获珠海市第二届“渔女奖”三等奖; 2008年赴韩国首尔市举办联展; 2010年入选全国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文化部); 2010年“张向钧作品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2010年“张向钧作品展”(齐白石纪念馆); 2010年“张向钧作品展”(马来西亚第一现代美术馆); 2010年“张向钧作品展”(福建省美术馆); 2010年“墨缘——张向钧作品展”(岭南美术馆);        记者黄渝晴:张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的专访!张老师,很多人对艺术的向往都是因为家庭的熏陶,那么你是怎么走上艺术之路的呢?
        著名画家张向钧:我父母工作与美术不太挂勾,但他们很爱好地方戏剧。记得父亲经常拉拉板胡、吹吹笛子什么的。我名字的由来跟军队有关系,在我父亲去参军之前,我就出生了,家里人希望我长大后向往着军队,在那个年代男孩们能够从军才算有所作为,“钧”有如“军”。有句话叫做“三岁看老”,很早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向哪个方面发展是最好的,很小的时候我就接触过一些刺绣民间工艺品,如布老虎彩绘风筝等。在我6岁的时候,我的邻居是位会画画的聋哑人,他经常抓住我的手教我画一些简单的民间图案。我也偶尔去些培训班上课,这些应该也算是最早的启蒙教育吧。那时候对绘画只是一种兴趣,玩的状态。后来在中小学读书时做过一些美术宣传类的课外活动。         记者黄渝晴:当时有没有想过进行比较专业、系统的美术学习?         著名画家张向钧:阜阳地区有个师范学院每年的暑假、寒假都有培训班,当时参加了两个暑假的美术培训班,学习美术史、色彩、速写、素描、人体结构等等基础内容。1979年服役,在部队里还做过宣传、电影组(制作幻灯片)等工作。之后去了广州,参加专门为部队设立的进修班,师从林墉、迟轲、刘胜夫,受益匪浅。我很清楚记得当时还请来了两位浙江美术学院(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他们还带来了专业的人体模特儿,给我们进行人体写生训练。美术培训班的同学还一起举办过巡展,在这段时间我的画技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我23岁左右,军队里组织了文化工作团,我担任的是舞台美术设计工作。印象最深的是制作过舞台大布景,在高8米,宽16米的舞台上穿着一身沾满颜料的衣服,挥舞大排笔,站在木梯上或铺在舞台地板上,用水粉画画大风景画儿。打开彩色灯光,非常漂亮。还经常画些舞台演出速写,当时一点也不觉得累,觉得能在一个团队里共同完成一项演出任务非常有意思。在1989年,有机会去报考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那里是两年一届招生,在2000多人中挑选出7个人,难度非常大。幸好我之前学习过绘画基础,且做过相关的工作,有些经验,通过了初选。可是在文化科上,忽略了政治与历史课程复习,当年没考上。后来我就去参加了一些补习,加强绘画及写作训练,坚持了两年,终于在1991年考上了。现在的颈椎病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病根。           记者黄渝晴:您曾师从刘大为、黄胄、姚有多等名师,在你的艺术创作道路上,他们对您有着什么样的启发?           著名画家张向钧:我在军艺读书时,黄胄老师那时还健在,炎黄艺术馆刚刚建好,同学们经常被派到艺术馆协助工作,每次都受到先生的热情接见。见我们求学心切,经常给我们讲一些绘画理论,并多次示范水墨技法。从黄胄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他同时教导我们用速写的方式去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人、事、物等等。 刘大为老师在课内课外经常教导我们,在学院要练好笔墨、造型功夫。多读古书,多读好画,在画人物时抓住人物特色,略加夸张,才能画出比较有韵味的画作。 史国良老师在去国外之前也为军艺留下了很多好的作品,军艺的艺术理论课是文学系、音乐系、美术系、戏剧系一起上课的,这些综合性的课程对我们将来打开创作思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记得有美术史、文学史、书法、哲学、京剧、电影、艺术史等。这些课程为我的美术创作打开了窗户。 姚有多老师当时在画坛上非常活跃,多次为我们进行讲座。他和刘天呈老师共同提倡绘画作品应带给人向上的气息,应该阳光一些,而不应消极。          记者黄渝晴: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您从开始创作到现在的画风所形成的历程吗?          著名画家张向钧:当初在院校里的第二年我们就开始创作了,那时候对基本功的要求是非常严谨的,除了画工笔画,对于水墨人物、山水画也进行了系统学习,印象深刻的是在军艺创作的第一幅工笔画,画一群女孩(舞蹈学员)从梨花树下走过,要展示她们那种活力,同时还要表现出对未来的向往,方法上用了浮世绘的一些手法,有唯美的倾向。想要把水墨画一下子画得好那是非常难的。后来随着部队后勤部去了西藏,那里的空气是我们平地的一半,在那里生活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我就将长年孤守在高原上的部队官兵形象组合到画面里,画了一张名为“极地”的作品。因那里是人类生命极限的地带,也是被探险家定为“生命禁区”的地方,画面把几个时空场景融合到一起,象征着民族的魂魄。 这些年来,我逐渐认识到了中国画的本质,真的是要多读古人的作品,多研究儒释道,更多去了解旧学及笔墨技巧,进而去感悟古时人们的心态。在江浙一带研究用笔用墨是非常出色的。我也曾为此多次到过那里学习考察,那里可谓人杰地灵,古代有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等等水墨大家,当代又出了冯远、刘国辉、尉晓榕等水墨人物画名家,他们彻底解决了水墨人物画传承与创新,即用中国画笔墨表现现代人物造型与精神内涵的问题。当你走在江浙地区的任何一个街道,都会在空气中感受到墨香及建筑中的中国画的色彩,也会在不经意中发现令人心跳的老字、老画,堪称是中国绘画的栖息地。之后我创作的渔事系列组画,就属于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融进了西方的绘画手法。意图用强烈的黑白灰对比及中国画的线形艺术、宿墨手法,刻画出生活在大海中的人们原始的豪放的野性的生命状态。在福建沿海一带,有一种称为“祭海”的仪式,意为感恩大海给予的丰富资源。在每年的某一个日子,渔民们盛装涌向海边,跳着疯狂的舞蹈,抬着丰盛的祭品,面向苍天大海,感恩海神......那场面令人十分震撼。我深深热爱着那群渔人。 记者黄渝晴:张老师,您现在的作品是属于哪种风格?有什么独特之处? 著名画家张向钧:我个人认为不要刻意去追求某种风格,风格应从内生发,风格是让别人去评说的。要抓住绘画的本质、意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功力画出不同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形成一种或大气,或严谨的整体风貌。所以我的想法是多看多读多想多动笔,才能画出好作品。技法对于一个画家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至于是否独特,这就要让别人去说吧,做自己想表达的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黄渝晴:您认为绘画的意义是什么?          著名画家张向钧:美术包括绘画、工艺、建筑、雕塑等等。我个人认为绘画的意义是学术的探讨,绘画是一门学科、学问。画家要有做学问的心态,不能做个别人需要你要画点啥你就只会迎合的画匠。二是画家对自己绘画价值有方向有觉醒,如好的主题性作品可以涤洗灵魂,激发人的道义之心,有道德训戒的功能。当然,好的作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可给画家带来丰厚回报,绘画能够给画家带来成就感,同时也是释放情怀的泄洪道。三是绘画艺术不是单单只是装饰品,在绘画艺术作品中能感受艺术家研究文史哲学的深度。可以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绘画艺术同时也是沟通心灵,传递信息,感受别样精神世界快乐,引导众人寻觅真善美的神性火炬。          记者黄渝晴:您认为一张好的中国画主要标准是什么?          著名画家张向钧:真正好的中国画能体现出作者的学养深度,把人与自然合一、把辩证的观念融合到画面中,多读多看才能在绘画上慢慢地体现出来,不是纯粹把西方作品中一些简单的东西移植过来。譬如中国画应该做好减法的问题,画面中既不能没有物像(抽象作品除外),也不能够一味得抄袭物像,要从中做好取舍,体现出主题。古代文人画家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绘画训练,绘画多是笔墨游戏、借物抒怀,对于造型也不是那么的看重,认为过于严谨地表现造型会束缚住画家的用笔用墨,所以你看在过去的水墨画中只有寥寥数笔。但画中能够透出浓郁地文人气息,每一笔都丰富多变,笔墨与留白体现着矛盾与和谐。文人,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有基本的绘画能力,才能把学养与笔墨相融合,使画面充满禅意。譬如近代任伯年的人物画,在清末的时候人们都穿着宽袍大袖,当有风吹过的时候就能产生非常漂亮的衣纹结构,因不同布料材质产生不同的疏密关系。他那时就经常在袖筒里悄悄画速写,他的作品就充分地表现出了时代交替的特征,把东西方艺术融合的很自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和东方绘画两者比较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具有表现主义特征,强调主观地表现人和物,并从中取舍出打动自己的物象来进行创作,借客观物象来抒发画家的胸臆。
         记者黄渝晴:当代画家应该做些什么?         著名画家张向钧:在当代,中国画画家只画一些小小情趣,是不够的,应注重主题性创作,这样才能让画家有一定的定位。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创作在抒发豪情的同时最主要的是关注现实关注民众,国外有许多派别的画家,我们宜用来借鉴,用来充实自己,从中领悟到某些东西然后形成自己的画面,把共性的和个性的东西浓缩起来,当然创作出好作品的难度是非常高的。         记者黄渝晴:今后,您有什么创作目标或愿望? 著名画家张向钧:谈到创作目标,就像是刚才一直说的,要有一个总体的方向,把握绘画意义。表现曾经感动过我们的自然,同时要不断的求得新知、感受多了古人传下来的艺术精神,才发现自己真的有太多的不足。然后再把得到的知识与绘画技法联系起来。成功是需要过程的,看准方向埋头拉车流着汗并快乐着,才是真正的快乐。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