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今天是: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文祖仓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墨之家 专家论字 艺术长廊 仓颉学院 旅游在线 论坛 项目开发
网站简介 商铺直达 仓颉文化研究部 新闻时讯 会员管理 在线服务 仓颉艺运 饮食文化 博客 在线祭祖
新闻动态
热门新闻
最新商品
新闻动态
石砌山寨:秦岭深处文化遗产
2012/5/8 23:19:21

 

       踏着四月芳菲春意,记者一行来到秦岭深处的镇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此地发现200多处明清时期的古山寨、300多个自然天成洞穴遗址,它们构成秦岭深山独特的古代山林治安防御体系,被誉为“东方古老寨堡”和“秦岭险峻奇观”。

      石砌山寨

      清早,记者一行随向导沿着秦岭山脉的羊肠小道,来到商洛市镇安县西口镇东庄村的古山寨——茅坡寨。

      寨前,蓬门始开,迎客的是位尼姑。她引导我们走进山寨……

      寨子占地约四五亩,在219个石砌山寨中不算大,两间土坯房门对门开着,分别是起居室、厨房与储藏室。古寨中建有观音堂,不断有居士来此修行,香火旺盛。

      在山寨生活了10多年的尼姑释谛清告诉记者,古山寨坐落山巅,交通不便,寨里的人只能靠天吃饭。

      依山而建的水泥斜坡,自上而下逐渐变窄,最下端出口处悬挂塑料瓶,用于收集雨水,成为山寨里的“自来水”,粮食等物资从山下运送而来。

      “除了政府每年给一袋面、一袋米,我们平时会在园子里种些玉米、土豆,不施化肥,是‘绿色食物’。”释谛清边说边拿出玉米粉,在灶头做起了“玉米搅团”。

      镇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广告诉记者,古代山寨多为石砌,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寨子内一般设有居住房屋、厨房、寺庙、牲口圈等。寨主的房子居中,紧邻寨子围墙的为守寨士兵住处。寨主的房间紧挨储备粮食与货物的房间。

       李广说,在镇安县发现的古山寨里,茅坡寨算是保存最完整的,寨墙最高处可达10多米,垛口保存完好。

      地势险要

      
 镇安处于秦岭腹地的崇山峻岭中,是古关中向南通往川渝、向东通往湖北的交通要道。秦岭深山的险要地形地势为躲避匪患和藏匿匪徒提供了天然屏障,修山寨、建堡垒成为当地大户人家企求安身立命的重要行为。

       这些山寨大多创建于明末清初,为防御太平军、白莲教义军、兵患及土匪而修建,依山就势雄踞群峰之巅,周围群山相接,多为三面陡坡,一面与山峰相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陕西省镇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广介绍说,镇安古山寨寨墙高大,一般5米至6米,寨门墙高8米左右,上部有女儿墙、垛口。通常是一个寨门,少数是两个寨门,最多的有4个寨门。

       记者登上寨墙看到,20公分宽的寨墙小道,可供行人迂回穿过,站在东面寨墙上往下看,百米高的石崖犹如刀削斧劈,令人不寒而栗。

      石砌的山寨占地面积从1亩到10余亩不等,小则可容纳数十人,多则可容四五百人。根据地形、功能还可分为前寨后寨、上寨下寨、山寨洞寨、牛寨羊寨和哨寨哨卡等,构成了秦岭深山独特的古代山林治安防御体系。

      “前寨后寨,上寨下寨,都有防御的功能,一旦发生危险,就可以联动,跑到另外一个寨子。”李广说,“还设有烽火,一旦发现敌情,立即点火通知村民。”

      文化遗产

      
茅坡寨位于原腰庄乡东寨村与石门村交界处,坐落于凤凰山东西走向凤冠上。据《镇安县文史资料》记载,始建于清朝嘉庆元年,由当地聂、石、孙、柯四姓人家共同修建。


      当时白莲教蜂拥而起,陕西巡抚大臣下令在镇安修筑山寨,官兵则利用修建的山寨对山下的白莲教进行清剿。

      60岁的农民柯昌源住在山脚。他告诉记者,有段时间,附近的寨子主要用于躲避兵患与土匪。


      1939年,川匪王三春集结4000多人,与镇安腰庄乡人孙杰分任头目,盘踞川、鄂、陕边境,迫害数县百姓。因腰庄乡当地人聂凤举强占了孙杰的小老婆,为报夺妻之仇,王三春力挺孙杰把寨子围了7天7夜,用竹木架云梯攻破寨子,杀害了聂凤举全家和村民100多人,掠夺了很多财物。

      主持文物普查的文博专家、陕西省商洛市博物馆馆长王昌富认为,镇安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此地山寨集中、险要和无比牢固,这是目前陕西山寨中保存完好、数量最多、分布广泛、类型丰富的县份。作为珍贵的古代寨堡文化遗产,它们是当地百姓昔日躲避兵匪战乱的智慧结晶,不仅每处山寨背后隐藏着不尽相同的历史故事,而且是陕西秦岭山脉独有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

      “寨子外墙的那些红布条,是为了祈福而挂上去的,现在虽不用躲避土匪,但我们还会上寨子,烧香拜佛,祈求平安。”柯昌源说。

      时下,古山寨已不再用于军事防御,而成为大山里百姓宗教信仰的场所。山下居民虽不曾感受当年的烽火岁月,但他们今日走进山寨,或种菜、或修葺庙宇,鸡犬之声相闻……(完) 
 

      来源:新华社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5001352号-1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仓颉文化网 联系我们
网络实名:仓颉 通用网址:仓颉文化 联系电话:0913-6163699 6163799
本站由仓颉文化公司监制(陕.05271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