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立象”是“尽意”的手段。东汉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实诚在胸臆,文墨书竹帘,外内表理,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在中国画史上将“立象”和“尽意”相统一,始终是画家们穷其一生而追求的理想。
      近期读到朋友陈兆鹏的几幅画作,感受颇深。对于“形”或“形似”的问题,他的作品深入浅出地做了很好的诠释。《晓雾清风梦未醒》强调了“立象于胸怀”,明确了“形”和“意”之间的关系,即先“意”而后“形”,突出了“形为神似,形意兼顾”。
      “不求形似”不等于没有形,“不求颜色似”不等于没有色,这里主要是怎样把握和拿捏的问题。形似或不似,要看“意”的需要与否,反之,如果没有形的把握能力,“意”也就难以表达了。陈兆鹏的《晴日》,工笔重彩,用色饱满,写实中流露着表现主义的趣味。在“工”与“写”之间,他的分寸把握的很精准。
      传统中国画创作,在尚意、创意和意重于形的审美思想浸染下,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创意的条件,不求形似只求意足,并将“创意”作为艺术的毕生追求。读陈兆鹏的作品,透过笔墨,能觉出他在生活中求“意”,融真情实感于“创意”之中的美学追求。他的近作《夏韵》,破前人之藩篱,立新意于构成,将水墨写意的技法和意境,与经营构成分割组合相联系,达到了“立象”于“尽意”的目的。
      读画如见其人,画中之“意”寄寓着画家的情思与理想。陈兆鹏的画作很丰富,或雄浑,或典雅,或清丽,或高古,均自然含蓄,清奇飘逸,感人至深,韵味无穷。      (中国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张 昕)
                                                                                                                                           2012年7月12日 
      编辑: 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