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今天是:
2025年5月10日
网站首页 文祖仓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墨之家 专家论字 艺术长廊 仓颉学院 旅游在线 论坛 项目开发
网站简介 商铺直达 仓颉文化研究部 新闻时讯 会员管理 在线服务 仓颉艺运 饮食文化 博客 在线祭祖
新闻动态
热门新闻
最新商品
新闻动态
吴三大:陕西书法应力促陕西文化产业大发展图
2008/7/19 0:00:52

                                                                                                                                                  2008-07-18    小玲 向红 能伟 蒋明芳

       作为陕西书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吴三大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涉猎广泛,学识渊博。虽然已是77岁高龄,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起话来慷慨激昂、声若洪钟。他在笔耕之余从未停止过对陕西文化的思考。近日,在建设陕西文化强的问题上,吴三大又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观念上缺乏一种开创进取的精神

 “建设文化强省,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概念。陕西的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人才济济,创造力不小,却没有从文化大省转变为文化强省,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太容易满足现状,缺乏一种开创、进取的精神,而满足就是滞后的开始。”谈到陕西文化强,吴三大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像我们的文学,还有音乐、美术、书法等很多艺术门类,都仅是在利用现有资源,却没有发挥和发展。具体举个例子,比如说陕北民歌——陕西过去的一块响亮的金字招牌,这些年却逐渐归于沉寂。虽然也常拿来用,却是‘实用’,而不是‘应用’。只局限在本地小打小闹,没有走出本地、走向市场,缺乏进取精神和市场竞争能力。”这些都很值得我们深思。

  
      他还说要在文化市场上有所作为,就要潜下心来研究文化市场。产品市场在哪里?市场的发育情况是怎样的?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还要系统研究市场的需求,我们的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不能想当然地“闭门造车”,不去关注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的消费者中存在多少个需求层次。想要成为文化强省,这些工作我们必须要做。

   陕西书坛整体力量有待提高

      吴三大对我省书法人才后继有人的问题十分关心。上世纪70年代,在西安市小南门内的一个旧院落里,他和王子武、陈泽秦、张义潜等名家以文会友,教授了不少学生。80年代他参与组织了由省书协开办的第一届陕西省书法培训学校,并任主讲老师,为我省培养书法人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因此,吴三大认为,陕西书坛的整体力量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但创作队伍和理论队伍仍然有待提高。创作队伍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于书法传统的把握与继承不够,对于创新的概念不明确。虽然大家都有想法、有愿望,却很少有人真正有所突破。这就要求书法家们去进一步思索创作精神。另外,艺术家之间存在着门户之分:“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书法这门艺术只有互相补充才能互相进取,销除门户之见,共同进步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创作之外,书法理论队伍也有怪现象,艺术家们没有真正深入到思考领域去,多是人云亦云,鲜见有新鲜论点公之于世。汉代大学者蔡邕的《笔论》中谈到书法,“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短短几句话,就道出了书法之美的源头,观点既鲜明又独特。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些都在理论领域极好地彰显了自己的观点,而我们目前充斥的多是“马屁”理论、“吹牛”理论,是到了应该深思的时候了。

    形成大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吴三大说,他多年前在考察了广东、上海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之后,曾有建立“西部文化艺术总会”的想法,设想建立文学,影视,书画,音乐、评论等各个艺术门类的集合体,一个门类发展起来,就可以带动其它门类,形成齐头并进的局面。“总会”还能发挥具体的市场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作用。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未能得到实施,时隔多年,现在说起来,他仍希望能成立一个类似的机构,让各个艺术门类互协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5001352号-1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仓颉文化网 联系我们
网络实名:仓颉 通用网址:仓颉文化 联系电话:0913-6163699 6163799
本站由仓颉文化公司监制(陕.05271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