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今天是: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网站首页 文祖仓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墨之家 专家论字 艺术长廊 仓颉学院 旅游在线 论坛 项目开发
网站简介 商铺直达 仓颉文化研究部 新闻时讯 会员管理 在线服务 仓颉艺运 饮食文化 博客 在线祭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新闻
最新商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艺界专家呼吁:关注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11/19 11:34:32

       
      “百戏之祖”昆曲,韵味无穷的皮影木偶,流浪四方的说唱艺人,诙谐幽默的曲艺形式……中华五千年文明不仅给我们留存了有形的浩如烟渺的文化古迹、自然遗产,而且还创造了无形的、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代代相传,至今仍香溢满园。

    据悉,目前全世界已有700余个自然和文化景点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日前我国的大同云岗石窟又再次名列其中,至此我国已有21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数量跻身于世界第三位。世界各国以及我国许多地方申请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积极性正空前高涨。但人们在关注这些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我们这些祖祖辈辈代代相传、有着丰富文化积淀的口头非物质遗产。参加第七届文代会的文艺专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救救濒危的人类口头文化遗产。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指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以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在目前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地的许多非物质遗产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中国的许多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地。

    半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荣誉称号,首批授予这一称号的19个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现形式中就有中国的昆曲艺术。然而,就是我国这个已经获得首个非物质遗产荣誉称号的昆曲,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曾风靡全国200多年的中国戏曲活化石,也因种种原因正呈衰落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曲又开始起死回生,但目前全国仅有6个昆曲院团和一个传习所,真正的演员队伍仅有200多人,而且昆曲老艺术家相继去世,传人日渐减少,昆曲在观众中的影响面小,处境十分艰难。保护和传播昆曲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说。   

  “中国的地方戏剧剧种繁多,尤其是一些地方小戏,存在流传范围越来越小,观众越来越少的问题,如果再不及时抢救,恐怕今后再也无缘看到这些濒危艺术品种,千百年来沉积的这些文明成果可能在一朝无影无踪。”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王蕴明谈及地方剧种发展时有些担忧。   

  我国有几部宏伟的少数民族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论》,主要靠说唱艺人口头流传于民间而保存至今。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自古以来只是通过口头咏诵传承,说唱艺人们四处流浪,走村串户,运用独特的语言不断吸收各地的谚语、歌谣,形成一门独特艺术。西藏目前共发现40多名格萨尔说唱艺人,年龄在40至80岁之间,并逐渐减少,说唱艺术也有一个濒危抢救的问题。西藏民间文艺专家才旦多吉告诉记者:“为了保护这种民族民间艺术,政府只能努力寻找民间艺人,抢救和整理这些无价艺术瑰宝,让无形的艺术转换成录音和文字得以留存,经过20年的努力,共收集300余部文字资料。但这种口头艺术能否延续下去,至今还不能确定。”

    专家们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社会的共识才能真正促动文化保护,从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文化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像杂技,这种流传数千年的古老传统艺术,在国际上不断绽出新花,被称为国际杂技金牌储藏库。杂技成为我国文艺门类挺进国际市场的桥头堡,正是这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赢得了世界观众,被誉为中国的国宝。保护非物质遗产,不只是如同有形文化遗产所需要的“整旧如旧”,而更多的是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其实就是一个传统文化如何面向现代化的问题。

    蔡正仁院长在谈到昆曲振兴时认为,有人认为昆曲现在已变为小范围的艺术,只要继承就足够。但实际上如何继承下来,就面临发展的问题。否则光是继承,不出好戏,不解决观众的问题,也就难以为继。要培养出一大批接班人演员、音乐和编剧创作人员,排出更好的戏,扩大在观众中的影响,昆曲才能真正振兴。像最具京味特色的北京曲艺,包括相声、大鼓和快板等,有的专家认为目前正陷于困境。而在10多年前,一些曲艺的名篇名段,常常被妇孺传诵,流传甚广。但伴随着新的传播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崛起,像电视、流行音乐和外来文化抢走了相声的年轻受众。一些曲艺演员因此不得不改行,京城专门从事曲艺表演的不过百位。

    著名相声演员冯巩认为,“相声的发展必须遵循其艺术规律,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赢得观众。新时期以来,像侯宝林、马季、姜昆、侯跃文、李金斗等都紧扣时代脉搏,有所创新。只有博采众艺之长,并与现代传媒相适应,相声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纳西古乐可以说是少数民族音乐中颇具特色的一种,近些年在国内外舞台上名声雀起,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勇分析认为,纳西东巴文化传统魅力无穷,纳西族人文化底蕴深厚,而且也尽可能保护传统文化,包括纳西音乐,并积极挖掘整理。纳西古乐,在拥有纳西音乐要素的同时,与古乐器结合,借助于汉族的悠久古曲,在民乐式微的今天反而广为传播也就不足为奇。遵循人类口头文化的艺术规律,及时抢救濒危文化遗产,使人类社会创造的非物质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文明成果能够千年流淌。这是文艺专家在谈及非物质遗产时的共同心愿。(来源:新华网)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5001352号-1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仓颉文化网 联系我们
网络实名:仓颉 通用网址:仓颉文化 联系电话:0913-6163699 6163799
本站由仓颉文化公司监制(陕.05271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