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绝活集体亮相
元宵佳节,中国国家博物馆古屏流光,花灯溢彩。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12日起在这里开展。唐宋古琴、高山木雕、仿宋针灸铜人……3000多件难得一见的图片、实物集体出场,蕴含着人类文明鲜活印迹的文化瑰宝摇曳着不老的风情向人们走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为成果展揭幕。
   
    由文化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等9个部委联合主办的这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也是对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及宣布设立我国文化遗产日的一个有力回应。
    唐代古琴与宋代古琴相逢
民间绝活集体亮相
    进入展厅,56个民族欢聚的巨幅图片抢先映入眼帘,民族服饰、树叶信、贝叶经、湖南吊脚楼、兰州太平鼓、四川绵竹年画……3000多件展品,一件件图片和实物,形象讲述着中华文明的精巧和智慧。尤其是十大民间绝活的集体亮相,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一道风景。来自河北、江西、福建、西藏等地的10位绝活传人从幕后走到台前,为观众作泥塑、年画、唐卡绘制、风筝扎制、提线木偶、染织、刺绣、剪纸等现场演示。这使得展览动静呼应。
    展厅里,一台巨大的南京云锦织机吸引了众多观众,这是专程从南京运来的。这台长5.6米,高4米的大花楼木织机已有60年历史,1924个构件。南京云锦的传人、工艺美术家杨建顺、周双喜正在机前演示,一个坐在机下用彩线织花,一个坐在织机顶层负责提花,手起手落之间,江南云锦昔日的光辉似穿透千年岁月,又一次在世间飘落。
    在福建展台,木偶雕刻艺术家徐竹初和他的儿子徐强正在制作木偶人,他们的身后是一长排古代和现代、色彩鲜艳的木偶作品,展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正在加工的偶像。徐竹初说,雕刻一个三寸长的木偶头像要一整天时间,尔后要上色、粘发等。由于需要时间,需要技术,需要耐得住寂寞,所以这门手艺愿意学、学得好的人不多。正采访间,旁边的提线木偶表演开始了,鼓乐声中,泉州木偶剧团的艺术家表演得妙趣横生,激起阵阵笑声。
    本次展览,一些文化瑰宝让人兴奋不已。在音乐展台,无锡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当年惟一留存的《二泉映月》原始录音,让许多人驻足聆听。展品中最牵人目光的是唐代古琴“枯木龙吟”和宋代古琴“凤鸣”,因年代久远尤显珍贵。用“凤鸣”演奏的古曲《流水》至今仍陪伴着美国探索者号探测器遨游太空。
  “故事王”最担心后继无人
    民间传人现状堪忧
    一件件展品,表达着中华民族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反映了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然而,作为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民间传承人,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据展览组织者介绍,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族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
    沈阳的“故事王”谭振山今年已81岁,能讲1000多个民间故事,是目前国内所存无几的口头文学家,也是全国惟一一位能出国讲故事的民间艺人,日本、德国的学者曾慕名登门,但如今,这位4岁开始听故事、7岁开始讲故事的老人,最担心的是自己的故事没人继承。
    湖南江永女书是世界上惟一的女性文字,曾作为奇迹扬名海内外,但随着几位识得女书的老人的逝去,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如何对代表性传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异常严峻的课题。除了资助、鼓励、培养人才以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个体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也是不易逾越的障碍。一些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专家学者呼吁:“民族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流失。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
    让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实物雕刻、漆器、壁画、蜡染、各种手抄本,和传统艺人的制瓷、染织、刺绣、泥塑、木偶等技艺与老百姓近距离接触,借此增强文化遗产的亲和力———这是此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目的。《人民日报》 2006年02月13日 第十一版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