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今天是: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文祖仓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墨之家 专家论字 艺术长廊 仓颉学院 旅游在线 论坛 项目开发
网站简介 商铺直达 仓颉文化研究部 新闻时讯 会员管理 在线服务 仓颉艺运 饮食文化 博客 在线祭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新闻
最新商品
最新动态
浅谈中国民俗文化
2010/12/27 11:34:21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每到节假日,人们就会放下一切包袱,选择与大自然亲近,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和熏陶,感受它带给人类美的享受,通过这种方式来放开自己那颗追逐的心,体会释怀的那一美好瞬间,不过,尽管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懂得珍惜,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怎样去鉴赏它们,否则,再好的旅游景观将会失去它原有的价值。通过观赏各地的旅游景观,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一个地区和国家的自风光,文化艺术和情风俗。这样可以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在这里,我主要阐述的是民俗文化。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历史背景,信仰传统,人文地理不同,孕育了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它们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同时以一种神奇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人想要更多的了解它们,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民俗文化是一种在现实中不断循环往复得到广大民众普片认可接受的,并且成为群众文化标志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进步。

      民俗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民俗,是指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时代相袭的文化事项。一般而言,民俗包括两层含义:一、这种文化事项必须是产生并传袭于民间的。有些存在于官方而不存在于民间的文化事项,即使具有世代相袭的特点,也不算民俗。二、民俗必须具有世代传承特点。那些虽然产生民间,但尚未成为民间社会所接受之前便已迅速解体的文化事项,也不算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    社会性: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传承过程中所呈现的,为广大民间社会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特征。“民俗”一词,就“民间习俗”或“民众习俗”的意思,它所强调的重点,就是民俗的社会性。从这一点上看,民俗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文化事项,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广大民间社会所接受,进而形成了民俗传承中的集体文化事项。

      二、    地域性:它是指民俗在空间上所呈现的基本特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不同,各地风俗往往呈现出多种不同点。决定民俗地域性特征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1、自然环境,人是环境动物,为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人们创造出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民俗事项从而使民俗事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民俗地域性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又包括宗教环境、语言环境、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三、    变异性:它是指民俗在传承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所呈现出的某些具有变异特点的外部特征。民俗的变异往往是由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决定的,而在影响民俗发生变异的社会环境中,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是民俗发生变异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民间的文化交流是民俗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此外,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是造成民俗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    传承性:传承性是指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特征,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是:一是流传,而是流行。流传是指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播,这是一个历史的纵向的概念;而流传则是指民俗在空间上的传播,这是一个地理横向的概念。民俗的传承与变异,正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实现的。任何民俗的产生与流传都有其特定的自然背景与人文背景的。只要背景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民俗便会生生不息的传袭下,即使背景发生了改变,民俗也会审时度势的在变革中求得生存。
      
      五、    规范性:规范性是民俗在功用上所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指民俗对民间社会所有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的规范作用很广泛,它几乎涉及到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组织、婚丧嫁娶、随时习俗、民间信仰、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因此,民俗在制约、规范人类行为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所无法比拟的作用。

      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        教化功能: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历史的,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

      二、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往往与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例如吃饭,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

      三 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任何一个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调整。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即使是在大规模的急剧社会变革中,与整个民俗体系相比,发生的变化总是局部的、渐变的,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断裂,维系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所以,民俗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团的标识。

      四、调节功能: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类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地劳作,必须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休息体力,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它们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

     除此之外,民俗还具有宣泄的功能和补偿的功能。

      中国的传统节日

      汉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堪称中国最大的传统佳节,春节的庆祝活动热烈隆重,持续时间长,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都可称之为春节。春节古代被称为“元旦”,“元旦”顾名思义即新年的第一个早晨。自殷朝起,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月日算起,叫“元旦”。汉武帝时,司马迁制定了《太初历》,将正月确定为首岁,正月初一为新年,自此,农历年的习俗传承至今。过春节俗称过年,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年”的习俗传说。比如,“年”是一种怪兽,凶猛异常,每到除夕就出来伤害生灵,毁坏房舍,老百姓诚惶诚恐。后来乞讨的老人在门上贴红纸,在院里燃竹子使其“噼啪”炸响,在屋内点红蜡烛,终于把“年”吓跑了。乡亲们颔首相庆纷纷走亲访友,庆祝和平吉祥的到来。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炮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凌晨,走亲窜友道喜问好。这一习俗流传下来,逐渐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节庆活动在新年的第一个月的十五日夜举行,因而称之为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等。上元节的由来,是演戏道教的成规,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据考证在道教产生以前,元宵节已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元宵之夜,人们张灯结彩的观灯盛会,猜灯谜,吃元宵。

      端午节 又“端阳节”或“五节”,自汉代以来就定位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与春节、中秋节成为中国近代民间最为隆重的三大节日,也是整个夏季中唯一的重要节日,在农事繁忙的五月,气候温暖。人们期待着在端午节忙里抽闲娱乐一下,放松一下身心,调剂一下生活,再重新投入劳动。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节俗活动,传说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中秋节 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中秋节如约来临。深邃夜空中那一轮皓月,给人无尽的遐想,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美丽的神话传说,更令人浮想联翩。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十五”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水族端节 水族传统节日与汉族春节相似。传说,水族远祖死于戌日,葬于亥日,子孙按远祖遗嘱,以亥日为节。节日时,过端之寨刮起皮鼓和铜鼓,尽情敲击。身着盛装的男女青年聚集“端坡”周围,吹芦笙、赛马、、跳钢鼓舞,场面颇为热闹。是一个欢乐而迷人的节日。

      侗族花炮节 一年一次的花炮节是侗族最热闹的节日。花炮节的由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在清朝光绪初年,广西三江县的富禄已是一个木材集散地和商业点,该地的商人为了生意兴隆,便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燃放花炮招徕顾客。习俗规定,得到花炮者,除获得荣誉外,还会获得酒肉等物质奖励。年复一年的沿袭,便形成了传统的花炮节.

      彝族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历时三天,是彝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是个用火来表达感情的节日,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名叫额其拉巴德摔跤英雄天下闻名无人能敌。上天知道后,派了一个摔跤能手来和他较量,结果被他摔死了,上天恼羞成怒便放下无数“天虫”来糟蹋庄稼危害人间,额其拉巴率领相亲们从山上砍来竹子,捆成火把点燃起来,烧灭了“天虫”,是庄家获得了丰收。人们为了纪念胜利,便在每年农历六月,点燃火把烧虫灭害,还举行摔跤跳舞等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现在的火把节。

      瑶族达努节 达努节又叫组娘节或者盘古王节。瑶年是广西等地瑶族民间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举行。“达努”是瑶族话意为不要忘记民族的历史。这个节日虽然隆重盛大但并非每年举行一次,而是根据当年是的年成好坏、人畜安康的情况而定,有的地方三五年一次,有的地方甚至十二年才过上一次。

      中国的传统文艺

      民间乐舞 音乐和舞蹈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音乐诗歌和舞蹈密切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几种艺术形式。生产劳动中的协作及动作的节奏,是产生音乐舞蹈的最初驱动力。早期的诗歌都能唱。歌唱时人们自然的手舞之,足蹈之,舞蹈时又有歌唱或打击某些工具及东西来伴奏。由于音乐和舞蹈的紧密结合,音乐可以说是舞蹈的灵魂。乐曲包括礼俗乐曲、摇篮乐曲、叙事乐曲、多声部乐曲、舞蹈乐曲。乐器包括体鸣乐器、气鸣乐器、膜鸣乐器、以及弦鸣乐器。
 
      民间工艺   编绣工艺在民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又极其广泛的应用和表现。比较突出和典型的工艺有刺绣、编织、扎染、地毯、制陶、漆器、配食物等。刺绣、挑花、编织、织锦是少数民族中很普遍的民间工艺,只是各民族运用于装饰的对象及花色图案的题材与风格不相同。

      染色工艺 蜡染起源于汉代,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后,在南方一些民族中长期流传,建国后发展很快。瑶、布依等族的蜡染工艺较著名,扎染在蜡染之乡也并用,此外黎族、白族的扎染技艺也很精湛。贵州安顺地区布依族的蜡染工艺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销路越来越广。

      剪纸工艺 它主要流传在东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东北主要有满足、达翰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剪纸。剪纸图案一般用于祭祀,敬佛、和居家装饰,但更多的是用于服饰的刺绣底样和贴花。

      贴布工艺 布贴艺术,是采用各种不同的颜色,质地和形状的布块,以绣、缝、贴等方法制成图案的艺术品及工艺方法。布贴分布缝与补花两类。东北满族的背心,贵州丹寨族苗族古装女服,藏族大寺院瞻佛节展示的大幅佛像,广西南丹壮族布贴带背心等都是布贴艺术中的珍品。

      民间岩刻原始人类在岩石上刻画和图绘的反映自身生活及思想的艺术作品就是刻岩。它是人类原始时代的艺术品,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技术岩画最早的国家。从古至今,我国对岩画的称呼很多:岭石刻、刻石、画石山、崖画、崖壁画、岩画等。现在一般统称为“刻岩”,国外则称之为“岩石艺术”。刻岩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刻岩可以作为最早的永久性的史书来读,它真实生动的表现了创作者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原始信仰以及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等。那里发现了岩刻,说明哪里曾有古代民族生活。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民俗文化也开始遭受到人类的破坏,逐渐褪色,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光鲜,这个时候,是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深的反省呢?旅游学的神圣使命是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也应该好好保护我们的民俗文化,让它们能够历经岁月的洗礼,永葆生机。

    班级:民政系物业管理0933班   姓名:何齐娇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5001352号-1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仓颉文化网 联系我们
网络实名:仓颉 通用网址:仓颉文化 联系电话:0913-6163699 6163799
本站由仓颉文化公司监制(陕.05271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