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今天是: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文祖仓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墨之家 专家论字 艺术长廊 仓颉学院 旅游在线 论坛 项目开发
网站简介 商铺直达 仓颉文化研究部 新闻时讯 会员管理 在线服务 仓颉艺运 饮食文化 博客 在线祭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新闻
最新商品
最新动态
西部开发与西部文化谈
2010/12/27 12:05:2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是历史上西部发展的延续,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跨入21世纪的重要历史时期,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审时度势,继往开来,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必将为我国西部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西部是黄河、长江的源头,两河流域的文化孕育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上,从先秦到隋唐时代的漫长岁月里,西部曾经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地,创造过无数的灿烂与辉煌。强大的奴隶制帝国西周;第一个扫荡六合,统一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北击匈奴、南抚夷越、西通丝绸之路的两汉帝国;世界农业文明与封建政治文化顶峰的隋唐盛世,都是从西部崛起而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成功以后,这些王朝及统治者,均建都于长安或咸阳,以西部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来统治全国。


     横贯于中国西部版图的昆仑山脉,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且延伸面积最大的山系。它西起新疆南部,连接西藏北部,向东绵延至青海,全长2500余公里,被世人称为万山之祖,众山之王。文化学术界公认,昆仑神话体系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最初源头。昆仑神话是原始文化、初民哲学,人类处于童年时期的观念和愿望在西部的大汇合。


     在西部先民的想象中,昆仑山是作为男神而存在,青海湖西海 是作为女神而存在,昆仑为阳,西海为阴,阴阳结合,天地归一。于是,对昆仑和西海的顶礼膜拜就成了远古先民们的一种原始宗教意识。后来,当中原文化逐渐进入青藏高原,高原的男神女神观念便演化成新的神话传说,昆仑山被说成是轩辕黄帝的九重宫阙,而西海则被说成是西王圣母的聚仙瑶池。


     在《山海经》里有西王母和昆仑山的记载,第一次出现了黄帝战蚩尤、升驾于昆仑之宫的传说,第一次出现了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的故事。在随后出现的先秦古籍《淮南子》、《穆天子传》里,这种以昆仑为地域载体的神话传说便愈加系统化、具像化。在昆仑神话体系里,包括了许多广为人知的故事和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女娲造人和炼石补天,以及黄帝创世,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夸父追月,造父驭车,穆王西游,蟠桃盛会……形成了整套具有东方色彩的昆仑神话体系。其中西王圣母和轩辕皇帝构成了昆仑神话的轴心。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


     有专家学者称:昆仑山是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创造神话三位一体的东方奥林匹斯山,如今看来,其意义远不止此,它是我中华大地真正的脊梁。


     中国西部是欧亚大陆的至高点,也是地球上最精彩的一部分。巍巍昆仑如灵魂般统领着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帕米尔山、阿尔泰山、天山。一座座瑰伟奇特的雪山冰川孕育着一条条充满激情的生命之河,那是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它们顺流而下,在地图上如一条条银线,连缀起湖泊、草原、森林、田畴、乡村、山寨、城镇的颗颗珍珠,使地老天荒的山川大漠成为生命、历史、文化、人生在漫长时空走廊中的意象。


    二西部地区历史悠久,有着强大的民族文化凝聚力和生存延续力,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上风上水,源远流长,其中的青藏高原文化、西域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等又各有自己的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生态多样、物产丰盈、民族众多、民风习俗各呈异彩。从简陋的穴居到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从充满浪漫色彩的彩陶到丰富精致的民族器皿,从原始的体饰到五光十色的民族服饰,从神秘的岩画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绘画艺术,从远古初民的巫舞傩祭到灵动飞扬的近代歌舞,从创世神话到民族史诗,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氛围,在今天,又成为文化振兴乃至西部振兴的根基。


     西部文化的格局大致可概括为:一个主体、两种文化圈、三条通道。一个主体,即游牧文化为主体,使其带有浓重的浪漫色彩,轻伦理、重自然,轻观念、重情感,雄浑中透出悲壮,自由奔放而豪迈。两种文化圈,即藏传佛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西部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悠久,且许多民族自古以来形成全民信教的传统,宗教发展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而西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由古至今逐步形成的两大宗教文化圈,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格局使得西部民族审美文化更是异彩纷呈。三条通道,即丝绸之路及其辅道、唐蕃古道和麝香之路。这几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的开通,不仅把西部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圈连接起来,而且把西部游牧文化区和中原农耕文化区贯通起来,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的整体。而且把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这世界三大文化区连接一片,使西部成为世界文化的汇合区和中介场。


     在我国西部的西北民族地区,还存在着伊斯兰教、佛教与汉文化三大文化板块并存搏弈的文化格局。这三大文化板块都远离其文化发祥地或因主体的移动 ,而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备了边缘性文化群落特征,因此其文化发展与传播包含了更多的政治与军事内容。而且这三大文化板块以及各板块内部派系形成的次文化圈,构成了西部民族交流及冲突的文化单位。这种冲突与搏弈的直接后果就是文明的整合与民族的融汇,并逐渐向以汉文化为纽带的“三元一体”格局演变。除此之外,严酷而相似的自然环境又使他们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砥砺、交融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高原特色与草原风情的文化底蕴,表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聚性特征。如在世界观上敬天、顺天思想以及对“神”的崇敬,在思维方式上长于具象思维,人际交往中热情好客、质朴坦诚,而性格则内敛敦厚、保守务实等。


     世界各民族文化从源流上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系统,即中国文化、西欧文化、印度文化。中国西部是最早将这三种文化联接起来的关键地带,它在世界文化地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与扩张,都是从一个文化场进入另一个新文化场的过程,必然要经过新文化场的中介物的过滤和折射,中国西部正是这个“文化场的中介物”。中国文化西传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乃至整个欧洲。欧洲和西亚文化的东渐,西部是必经之地;中国文化南传印度、印度文化传入中国,西部是必由之路。总之,西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三大文化区域交流的枢纽,从秦汉到隋唐,中原文化曾与中亚、西亚的草原文化以及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进行过颇有声色的交流。


     西部在文化上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西部文化借大开发之势实现腾飞的一个稳固的平台。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足以令这里的文化傲视世界,也足可以让我们西部文化人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以大手笔写大文章。
    三翻开世界地势地图,在亚洲中部,在中国西部的南面,呈紫棕色的厚重的一块,就是西藏。她处在青藏高原腹地,亚洲三大文明古国的交接过渡带。西藏高原,气势磅礴,奇崛高峻,景象万千。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喀喇昆仑山脉和横断山脉在周围环而抱之,以辽阔的高原面为基础,纵横陈列着长达千里的高山大系,构成西藏高原地形的基本骨架。飞机上透过蓝天的尽头向西望去,一层层山的波峰由低到高,向无极处铺展成延伸的天梯,鬼斧神工般地切割出千姿百态的地貌,从印度洋吹来的赤道暖流,由孟加拉湾沿各路山口谷进入高原,依不同的地势,将这里造化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观,在这片高原上揽括了北半球各气候带的不同植被,其动植物的丰富性,使世人理所当然地将这里称之谓“天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这里山河瑰丽、物产丰富。多种多样的地貌地形,反映出西藏高原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在这里,你想到的,它能创造出来,想不到的,它也会以动辄上亿年的历史,霍然出现在你的面前。


     西藏文化就产生在这块神奇的西部高原上,从远古文明产生伊始,便拉开了自身的发展序幕,层出不穷的文明成果,弥漫并沉潜在多姿多彩的民众生活之中,以其自身的文化资质及其蕴含的历史张力,记录着在与西部民族交往中的历史风采,吸收并存储着西部民族的真、善、美情感,成为民族艺术植根的沃土。


     西藏腹心地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一带,为一江两河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 中部流域,气候宜人,物产较丰,城市乡村密集,寺庙庄园也很集中,自吐蕃以来的几千年里,相继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作为藏区传统文化的主体,向来是藏区的礼仪之邦,各地文化的荟萃之地,这里有人把它称为“青稞文化”。


     一列列南北走向的山系横贯藏东,当由西向东而来的喜马拉雅等山系行进于此,在横断山脉的迎面拦截之下,奔涌的峰峦汇聚成高山漩流,形成了地理学上称之谓的奇妙无比的大地的漩流。为这里孕育出雄美高亢的“藏东文化”。金沙江畔上空扯挂的经幡、飘飞的风马旗构成的巨幅软雕塑气势宏大,数以万计的石块垒成的玛尼堆成为大地艺术,震撼人心。


    平均海拔5000米,面积为60万平方公里的藏北高原,低山、丘陵纵横交错,形成许多网格状盆地,其中又含有许多向心状水系,使这片寒漠草原孕育出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更孕育出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千古传唱的高亢旋律,有人把藏北牧业文化形象地称之为“牦牛文化”。


    西部阿里高原,有西藏“上方”之称 ,山之巅、水之源,皆指此地。这里地处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汉地文明的交接汇合处,作为一座大陆桥,连接着古代文化走廊。先于吐蕃繁盛的象雄文明源于阿里,据一些史学家考证,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源于此地。至今这里古风犹存,其文化形态,给人们许多谜一样的诱惑。


     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地带的喜马拉雅山麓两侧,是门巴族、珞巴族、僜人、夏尔巴人聚居区,此地由于受惠于印度洋季风的湿润,山清水秀,是藏区独具秀丽风格的风景区,其文化有别于腹地文化自成体系,国际学术界称它为“喜马拉雅山文化”。
     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共同开拓、创造了西藏审美文化,如果对解放前这3个民族的审美文化作为“共时”性形态放在同一层面上进行研究,又明显地反映出“历时”性特征,即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历史类型。珞巴族审美文化是原始型的审美文化;门巴族审美文化是由原始型向阶级型过渡的过渡型的审美文化;而藏族文化是完成形态的、成熟的审美文化。这3个民族的文化在同一时间内,各自不同的发生着,完整地反映了西藏文化结构的历史序列。从某种意义上说,西藏审美文化的多元性,反映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史,这对研究人类文化审美活动的规律具有特殊的意义。


     从地域上讲,前面所说的这种自然与人文相吻合的地理分布而成的五大自然板块与五大文化板块交相重叠之奇观,形成了西藏文化内涵丰富的多元一体格局,使西藏同时兼有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


     西藏,不仅是一块自然高地,也是文化高地。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韩文学       http://www.zhcjwh.com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5001352号-1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仓颉文化网 联系我们
网络实名:仓颉 通用网址:仓颉文化 联系电话:0913-6163699 6163799
本站由仓颉文化公司监制(陕.05271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