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今天是: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网站首页 文祖仓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墨之家 专家论字 艺术长廊 仓颉学院 旅游在线 论坛 项目开发
网站简介 商铺直达 仓颉文化研究部 新闻时讯 会员管理 在线服务 仓颉艺运 饮食文化 博客 在线祭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新闻
最新商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剪纸
2008/11/21 17:47:22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美术

      地区: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广东,云南,陕西

      编号:Ⅶ-16

      剪纸·蔚县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蔚县

      一、简介

      剪纸,又叫作窗花。它作为喜庆之日的装饰品,贴在窗户上或墙壁上,给人们增添吉祥欢乐的气氛。 河北民间有着悠久的剪纸历史,而且遍布城乡各地。而蔚县的剪纸在民间艺术的百花园里,更是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河北地方特色。

      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以出产剪纸而闻名。蔚县剪纸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

      在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它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复用多色点染彩绘,达到了工致传神、雅俗共赏的效果。

      二、溯源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蔚县剪纸的初始图案多为花卉一类的吉祥纹样,后融入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形成的初期,主要是用剪刀剪。后来,慢慢发展到用刀刻,但仍然叫做剪纸。经过长时间的艺术实践,蔚县剪纸由简单日趋复杂,由粗糙逐渐走向精细。

      解放后,蔚县剪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剪纸艺人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艺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剪纸的内容和品种由以前的花草、蔬菜、鸟、兽、鱼、虫,发展到脸谱和传奇故事。近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蔚县剪纸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剪纸的花样品种有七八百种,年产量达30万套。剪纸的内容和形式也大大丰富。有古典小说人物、戏剧人物、古装仕女、神话故事、花鸟虫鱼、名胜古迹等等。此外,还有吉祥图案如五蝠福捧寿、鸡吉庆有鱼余等,因为图中有谐音的吉祥形象,所以是人民喜爱的题材。

      蔚县剪纸,在1979年送联合国展出,同年9月被中国国际书店誉为优质产品,取得经销单位的免验信誉,这年,还被河北省命名为本省名牌产品。

      三、工艺特色

      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现在这道工艺人们已采用晒图的方法。第二步是闷,就是将刻窗花用的宣纸剪成将要刻制的画幅大小,因为剪纸层数一般是三十到五十为宜,所以要用水淋湿,用手压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以待刻制。第三步是刻制。蔚县由剪纸剪刀换成刻刀,其优点不仅在于生产的数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的发挥艺人的艺术思想,刻起来随心所欲,花样翻新。在艺人的手上,刻刀灵活得象笔一样。刻刀有单刀、三角刀、圆口刀之分。刻制时以阴刻为主,兼有阳刻或阴阳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第四步是着色,艺人们的行话叫点染。点染所用的颜色要事先用酒调合,因为剪纸的原料是宣纸,用酒调色可以使色彩浸润而不渗透,色彩效果极佳。浓浅浓淡烘托、渲染得当,富有强烈的透明感和立体感。因此,蔚县剪纸有三争刀工七分染之说。

 
      蔚县剪纸又俗称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种类有戏曲人物,鸟虫鱼兽,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璀烂,色彩浑厚细腻,纤巧里显纯朴,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分外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别具着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 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耐看。百幅戏剧脸谱,剪纸挂历,台历,金箔剪纸等多种产品,进一步提高了蔚县剪纸的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使蔚县剪纸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更加灿烂,辉煌。产品畅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

      蔚县剪纸风格严谨,形神兼备。它具有独特的六大特点:一为构图时具有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的特点,给人以丰满匀称的美感;二为刻制时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刻见色彩,阳刻见刀功,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驰名;三为染色时将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机地结合运用,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以和谐大方的乡土气息感 ;四为在人物造型上着意刻画,务求传神妙处,给人以生动优美感(包括其它动植物的造型);五为采用象征民间吉祥喜庆的连年有余、岁岁平安等图案,给人以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感;六为在阴刻为主的剪纸艺术中,以实用上不遮光的穿透明亮,给人以活灵活现的立体感。这些构成了蔚县剪纸艺术的风格和特色,更显示出在全国剪纸艺坛上特殊的、无限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四、传承意义

      蔚县剪纸的特点是构图饱满,形象优美;结构严谨,连接性强;刻制精细,线条流利;颜色点染得当,浓淡相宜。蔚县剪纸早已突破窗花的使用范围,它已广泛用于书刊的封面、插图,橱窗、专栏的装饰图案,以及壁贴炕围、信笺书柬、包装装璜等。有的还作为年历、日历画进入千家万户。它还可以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或作为工艺品收藏。

      剪纸·丰宁满族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一、 简介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丰宁满族剪纸它是满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主要发祥地在当时的丰宁政治和文化中心--凤山、大阁两地。

      丰宁北靠内蒙古,南接北京,是以满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自200多年前的清代起,丰宁剪纸就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中诞生了。丰宁剪纸古朴独特,构图精细流畅,格调高雅清新,重写实创新,生活气息浓郁。

      二、溯源

      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艺术之乡。

      有记载的丰宁著名剪纸艺人当首推县衙(凤山)书吏秦敏卿(1869-1958),他除书画作品驰名塞外,还潜心搜集、研究、绘制了大量民间剪纸,他的代表作《端阳葫芦》等系列剪纸作品,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不可多得的剪纸珍品。1949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满族艺人丁春娥(1901-1966)擅长戏曲人物;李蔼然、辛孟氏则侧重于通过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他们的剪纸《斗地主分田地》、《送子参军》、《夫妻识字》等,在原热河省民间艺术检阅大会上获奖,有20幅丰宁剪纸载入《热河省窗花选》。 1960年以后,剪纸艺术创作堕入低谷。1982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

      二、 工艺特色

      丰宁剪纸种类繁多,简单地说可归为三大类:

      一是日常装饰,主要有用来装饰房屋的棚花、气眼儿(房屋出气孔)花、装饰物品的桌围花、炕围花、门帘走水花及用来装点衣饰的鞋花、帽花、挽袖花等,其中棚花为农家粘贴在屋内顶棚四角的饰物,多为红色,图案主要有牡丹莲、云彩钩等。这些都是满族人的旧生活习惯,现已不多见。

      二是节庆装饰物,有窗花、挂签和葫芦。窗花为每年春节农家在纸窗上粘贴的装饰物,剪裁手法精细,点色绚丽多姿,挂旗儿为长方形、单色,图案以喜庆吉祥的内容为主,春节时与对联相匹配,悬贴于门关之上。葫芦则多为紫红色,因丰宁乡间有端午节挂葫芦的风俗,因此,就产生了这种剪纸,长盛不衰。近年来人民生活富足安定,这几种剪纸十分盛行。

      三是写照现实生活的,从建国初期反映土改斗争的《斗地主分田地》到近年反映丰宁旅游事业的《九龙松》、《白云古洞》,都属于此类。

      丰宁剪纸题材广泛,花鸟鱼虫,树木山石、劳动生活场景皆有,其中以动物花鸟最为常见,美丽的蝴蝶,活泼的小鹿附以树枝、小草,极其生动。梅、菊、兰、牡丹等也常常入画,并与文字相结合,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另外神话故事,戏曲人物也是丰宁剪纸较为常见的题材。在手法上,丰宁剪纸多采用阴阳刻相结合,整个画面界线分明,玲珑剔透,而且色彩绚烂,艳丽夺目。

      丰宁民间剪纸与当地民风民俗密切相关,每年都有两次大规模的、固定性的全民剪贴活动。第一次是迎春贴窗花。窗花多以纸刻成,蒸染上色,贴在新糊的窗纸上,以此装饰新年,烘托喜悦气氛。窗花的图案多为四季鲜花、民间传说人物、吉祥动物、十二生肖等。每逢腊月,丰宁的坝里坝外农户不分贫富,春节时家家都要贴上鲜艳的窗花。早年一进腊月门,剪纸艺人就携带窗花串村叫卖。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一进腊月,把串村改为赶集了,集市上的窗花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简直就成为窗花一趟街啦。第二次是端午节贴葫芦。剪纸葫芦是农历端午节(五月初五)贴的一种特殊装饰品,随之而贴的还有剪子、蜈蚣等其它剪纸图案。据当地民间传说,这一日贴上葫芦可避瘟驱邪,清除五毒。

      丰宁民间剪纸的初期为阴刻,作品粗犷豪放。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变化、提高,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阴阳相衬,写实创新,劈毛细密,线条流畅,构图多变,古朴独特,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剪纸作品既可彩色点染,又可单色展示。

      丰宁剪纸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一是吉祥观念。丰宁的剪纸作品经常出现龙和凤的身影,经常出现福、吉、寿等吉祥字样,这充分说明丰宁人民历来就向往着吉祥如意的生活。二是题材多样。作品内容有历史人物、花卉鸟兽、山水虫鱼、树木草果、戏曲典故、亭台楼阁、五谷杂粮、民间传说等。三是寓意深刻。每幅剪纸都包含一定的寓意,明喻隐喻兼而有之,造型生动,通俗易懂。如剪纸作品《庄稼忙》中,每幅画面都有一个儿童和几株麦穗,使人联想到万顷麦浪及农家收割的生动场面。四是流传广泛。丰宁剪纸没有固定作坊,工序也不复杂,全凭手工操作,许多村姑巧妇不用画稿和底样,只靠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就能随手剪出令人叫绝的大千世界。

      四、传承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为丰宁民间剪纸带来了生机和活力。1956年,凤山艺人剪出2000多套《喜鹊登梅》,送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销售。1957年,县文化馆派员在民间搜集剪纸作品1500余件,1961年整理出《丰宁民间剪纸资料集》一册。1976年以后,县文化馆又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紧急抢救,到1981年搜集整理剪纸作品2000余种,近万件,并分类造册存档。同时还为30多名剪纸艺人建立了分户档案。为使丰宁民间剪纸艺术后继有人,县文化馆还先后聘请老艺人王德、郝焕书为师,多次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培训剪纸新秀20余名。

      1981年以后,丰宁剪纸逐渐步入鼎盛时期,当年就有200多幅剪纸作品在省会石家庄参加了全国10省市剪纸展览。近年来,丰宁剪纸以其特有的魅力享誉海内外,1984年两位民间剪纸艺人应邀赴美国迪斯尼乐园表演,一鸣惊人。此后丰宁剪纸每年都有大量作品远销海外。

      但是,目前丰宁满族剪纸的传统技艺大多留存在70岁以上的老人手中,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剪纸·中阳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中阳县

      一、简介

      山西省中阳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吕梁地区。这一带民俗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人文环境,由此形成中阳剪纸古老的民俗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中阳剪纸主要分布于中阳县境内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和西山边远山区。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纸风格细腻、古朴典雅,在中阳剪纸中占据主流地位。刘家坪的剪纸风格纯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剪纸风格粗犷、浑厚,与南川河流域剪纸的主流风格相依相存,丰富着中阳剪纸的特色。

      二、溯源

      中阳县地处黄河流域中段,黄土高原腹部,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周、秦、汉、唐时期,这一带曾经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目前全县境内已发现古文化遗址110处,古生物化石遗址一处,战国古城遗址一处,古文化岩洞6处,并有汉代画像石、北魏石刻出土。

      中阳县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中阳山城街道上曾为13名进士建有13座牌坊,其恢宏的气势、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民间剪纸能手世代相传,中阳民间剪纸就是根植于这块黄土地上的一束朴素的山花,它应当地民俗活动而传承不绝,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观念及思维意识,具有极高的审美与文史价值。中阳民俗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今天,显示着它旺盛的生命力。

      三、 工艺特色

      中阳剪纸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肉相连,它以中阳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以民间神话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

      中阳民间有这样的俗语,生小子要好的,穿蓝衫戴顶子;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会生孩子就会剪纸。剪纸无孔不入地渗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全部社会生活之中,窗上贴的窗花、团花,门上挂的挂帘,墙上贴的炕围花,身上穿戴的服饰,刺绣的绣花底样,枕的枕花,穿的鞋花底样都是剪纸;结婚、得子有喜花剪纸,祝寿有寿花剪纸,门上贴门神剪纸,灶上贴灶神剪纸;阴雨绵绵在院中悬挂扫云止雨的剪纸;久旱不雨在水缸上贴祈雨降甘露的剪纸;招魂避邪、挡鬼除妖贴招魂挡鬼的剪纸等等。

      四、 传承意义

      从中阳剪纸中,可以看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古老的民间风俗、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数千年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存。如果我们能像考古学家从不同的文化层中区分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那样来看待中阳剪纸,那就会有惊人的发现:中阳剪纸印刻着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足迹,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只能靠历史传说和地下发掘来猜测和想象的文化,却在中阳民间艺人的剪刀尖上丰富地保存下来,这是历史的活化石。因此,一幅中阳剪纸就不仅仅只是一幅剪纸,而是有着千钧之重的凝聚着几千年文化史的历史纪念碑。透过根植于民间的中阳剪纸,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关于天、地、人、物关系的朴素的哲学观念。

      中阳剪纸的主要作者是中阳农村中的劳动妇女,剪纸是她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她们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中阳剪纸富有浓郁的山野泥土气息和原始艺术质朴的美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劳动妇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艺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亦有以家族方式传承的。现在主要传承人有王计汝、高宝香、刘玉莲、王中文、马翠莲等十几人,年龄已在60岁以上。这些老人一旦离去,中阳剪纸势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最终走向消亡。所以应尽早采取措施,对之进行抢救。

      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锦州市

      一、 简介

      医巫闾山历史上是游牧民族和山林民族聚居的地方。流传于游牧民族、山林民族的崇拜自然神和崇拜祖先神的萨满文化,是医巫闾山文化的根基。以动植物图腾和女始祖神嬷嬷人为主要内容的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正是发源于自然神崇拜和祖先神崇拜的萨满文化。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不但内容丰富,且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二、 溯源

      医巫闾山人的祖先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生活环境中,不时地向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神祈祷,祈祷的神像则是随身携带的神偶。这种神偶是用树皮、兽皮剪刻的,或是用木头雕刻的。当医巫闾山人定居下来后,这种神偶的造型就被用剪纸艺术传承保护下来。满族人的迁入带来了最本源的满族山林萨满文化,融合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社会习俗,为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三、 工艺特色

      北方民族的山林崇拜,为医巫闾山保存了茂密的原始森林。民间剪纸艺术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祭祀守护这片山林的自然神--生命树。李淑清等人的剪纸作品《通天树》系列、费连玉等人的《祭树》系列以及汪秀霞等人的《柳树妈妈》、《树娃》系列等,都表现了自然神崇拜和动植物图腾崇拜。

      媳妇人儿是山民用剪纸记录下来的远古时期的女始祖神像。侯桂芝老人剪的两个媳妇人儿都和柳树有关。其中头上长满果实的媳妇人儿,腰上围着柳叶;而梳着纂儿的媳妇人儿则手举柳枝。李淑清老人剪的媳妇人儿则是由游牧民族的神偶衍变而来的女始祖神。剪嬷嬷人是满族女孩最早学会的手工,用剪出来的嬷嬷人摆家家、做游戏,是她们对日后生活的演练。

      在马凤兰等人的剪纸作品中,医巫闾山的山民就地取材,制作方便生活、美化生活的工具器皿,像打铁、教私塾、织布、纺线等,这些曾经最常见的收益,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打太平鼓、跑旱船等剪纸作品,记录了医巫闾山传统的节庆习俗。而回娘家、坐福、见面礼等剪纸作品记录的则是医巫闾山人的婚俗和人际交往礼节。

      医巫闾山大量的民间剪纸继承了游牧民族的萨满文化内容和神偶的造像艺术。这些作品形式凝重、洗练、古朴、粗犷,祭祀符号明确、固定,手法写意、写形、写神、写心,是经过几千年的删繁就简,沉积下来的最重要的民族文化信息。与医巫闾山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形态一样,医巫闾山的剪纸也形成了鲜明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形式。医巫闾山地区反映物质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剪纸作品,大多以风俗画的布局、大写意的手法、神偶雕刻常用的阴刻工艺,作品气势恢弘、意蕴深厚。既有萨满文化肃穆简洁的神秘色彩,又有农耕文化灵动、饱满的生活情趣。不仅在内容上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在艺术形式上也是多民族艺术特色的完美结合。

      四、 传承意义

      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的自然神、祖先神崇拜内容,源于医巫闾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记载了北方民族曾有过的与自然界的动植物有着共同的祖先、相依共存的生命状态和文化形态,具有极其珍贵的人类文化学、民族学、民俗性和宗教学的史料价值。其中,记录民俗文化内容的作品展示了医巫闾山农耕社会生活的历史画面,也记录了历史上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程。记录农业生产中劳动技艺的作品记载了人类取于自然、还于自然的农产品制作手艺和由这些手艺创造的简朴、自然的生活状态。
 
      数百年来,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的北宁市、凌海市、阜新市、义县等地流传,世代相承。在许多城乡地区,众多妇女参与剪纸活动,产生出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马凤云、黄连玉、汪秀霞等十余家谱系仍在传承相续。随着老一代艺人逐渐逝去,将后继乏人,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随时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对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实施保护。

      剪纸·扬州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一、简介

      民间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扬州的民间刺绣就和剪纸有不解之缘。刺绣的图案先画出底样,剪成纸型,再粘贴在面料上,进行刺绣。这种方法在扬州延续了很久,直到现在民间刺绣还有沿用此法的。刺绣又叫绣花,以前扬州人一直称剪纸艺人为剪花样子的,就缘于这两种艺术的密切关系。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用纸以安徽手抄宣为主,厚薄适中,无色染,质地平整。

      二、溯源

      扬州是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隋唐时期,人们就把剪纸作为一种乐趣,点缀和美化生活。说起来,这和隋炀帝杨广有一定关系。杨广当皇帝后,从大业元年(605年)开始营建扬州,至邗沟修竣,运河通航,便在这里大兴土木,广筑离宫别馆。他三下扬州,恣意游乐。

      在扬州城西的上林苑中,有全国各地的奇花异卉,宝兽珍禽,他每当夜间和宫女们游园,不张灯火,令人捕捉许多萤火虫送来,萤光漫山遍谷,照耀如同白昼。到了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却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这种萤苑、剪乐,同那迷楼、龙舟一样,反映了隋炀帝奢侈荒唐的罪恶生活,但从剪彩为花这个侧面来看,却说明扬州剪纸的源远流长。

      在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唐诗人李商隐所写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称赞了剪纸之美为人们所喜爱。那时的剪纸还是具有迷信色彩。扬州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就是用于祭奠鬼神的。大诗人杜甫在《彭衙行》诗中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之句,就是这种民情风俗的反映。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扬州艺人作了一套《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中有明月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爱引了千年风俗,以神来之笔,表达了故乡故国亲人对鉴真大师怀念之情。

      清代扬州,由于江淮盐业的发展,带来城市的繁荣。盐商巨贾固然生活奢靡,市井民家也还讲究穿戴。居室之内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袱香囊、绢帕笔袋,都以绣花为美。至于结婚做寿、年节喜庆,所用绣品花样更多。这些绣品以剪纸为底样。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几张素纸,凭着心灵手巧,剪出生动活泼、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样,因而扬州城内赖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颇多。据传,嘉、道年间,著名艺人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名远扬。在包钧的剪下,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引人入胜,因有神剪之誉。时人对他的剪艺甚为赞赏,给以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的高度评价。

      三、 工艺特色

      民间艺术制作方法上表现为有剪有刻,习惯上通称为剪纸。剪和刻不仅使用的纸张、工具不同,而且工艺技法、制作容量、题材内容等均不相同。扬州剪纸通常使用宣纸,取其平滑柔韧、细腻均薄、洁白耐久、利于下剪的特点,所用的工具就是一把刃口锋利、剪尖略长的剪刀,一剪四张,题材以花卉为主。刻纸所用材料为毛边纸,经加工染成红、绿、黄、紫及蓝、黑等颜色。运用尖长刃薄的刻刀刻制,它的各种图案均有设计画稿,每次可刻制20余张。作品取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及名胜古迹、楼台建筑等,均可作生动的体现。

      扬州剪纸以清新秀丽、线条流畅见长,其技法可归纳为尖、圆、方、缺、线五字,尖如麦芒、松针,圆如秋月、玉盘,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条如仙翁须髯,飘拂自然。五代家传剪纸艺人张永寿是扬州剪纸的优秀代表,他剪下的每支花朵、每只虫蝶、每幅图案都显示出勃勃生机。尤擅剪菊,可以剪出200余种菊花,无不惟妙惟肖。

      扬州刻纸,构图精细工整,描绘生动,妙趣横生。刻纸通常有黑白、彩色、套色、点彩4种。黑白最为普遍,技法上有阴刻、阳制及阴阳结合等处理手法。套色常以协调雅致的色彩,表现连续性的人物故事和秀丽的自然景色,其装饰性、趣味性更为浓厚。一幅好的刻纸,总要做到散整结合、疏密相同、虚实相生、静中有动,使人们欣赏时感到它特有魅力。

      四、传承意义

      现代扬州剪纸的主要传承人为张金盛(艺名老张三麻子)和张永寿(艺名小张三麻子)父子俩。张永寿从艺七十多年,其剪纸已从实用性的花样转入富有装饰性的主题性创作,作品显现出写实、变化、概括、夸张的风格特点,总结有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等剪纸要诀,为后辈剪纸艺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张永寿毕生创作了数千件作品,其中的《百花齐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等艺术价值极高,被人们称为剪纸艺术中的观止之作。1989年,张永寿先生逝世,其第三代传承人虽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功力和灵气都无法超越前代。

      到目前为止,扬州剪纸技艺后继无人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和扶持。

      剪纸·乐清细纹刻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乐清市

      一、简介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东临乐清湾,南临瓯江。建县于东晋宁康二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间工艺源远流长,工艺美术品种繁多。其中,乐清细纹刻纸,堪称中国一绝,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乐成镇、柳市镇、翁阳镇等地。

      乐清细纹刻纸隽秀、纤巧、精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二、溯源

      乐清古属吴越之地,又位于瓯江之畔。乐清的剪纸就是在瓯越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孕育之下诞生的。据考证,乐清的剪纸至少在五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五代《武林梵志》有云吴越践王于行去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

      由于乐清位于东海之滨,瓯江之畔,为温州的重要商埠,参与海上作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但海上作业风险性很大,因此,祈海神,信龙神、谒求风调雨顺的活动与故事不断丰富,龙国腾已成为当地人的崇拜者。每逢新春佳节,村村可见鱼灯与龙船灯后来也叫首饰龙的民俗表演活动,表现鱼在水中游,龙为海中王的故事情节。据姜维在《山与海琐谈》中记载:村落糊楮,象龙首尾,载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似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道出了龙船灯的形、质与活动形式。

      在乐清剪纸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大部分。一是早期剪纸以女性为主体,以美化生活为主流,为剪为主要手段,但题材、内容、手法、形式与我国其它地方的剪纸有所相似,并无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至南宋龙船灯的出现,打破了女性艺术的范畴,成为男女皆为的民间手工艺术,并且从原来以剪为主变为以刻代剪。所以,也有人将乐清的细纹剪纸叫做细纹刻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足以说明细纹剪纸在工具使用上已起了变化,使乐清的剪纸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语言。回顾乐清的细纹剪纸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宋代:随着南宋龙船灯的出现,乐清的细纹剪纸应运而生。剪纸作为龙船灯上的窗花装饰开始演变,从造型语言上变原来花鸟、草虫为主为几何形状为主,常见有柳条纹、砖块纹等。这个时期的剪纸,作为龙船灯上专有的用途,开始变的细腻而富有装饰性,使乐清的剪纸初步形成个性语言,与原来的女性剪纸逐渐拉开了距离。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剪纸叫做乐清细纹剪纸的起始阶段,或叫初级阶段。

      元、明时期:随着龙船灯活动年年频频出现,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民间艺匠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创造,使细纹剪纸的语言开始丰富,技法开始熟练,纹样开始精细。这个时期的细纹剪纸着重讲求对比与变化的形式美,一般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粗内细为常见,外面多为柳条纹,里面一般有砖块纹、十字纹、井字纹等。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的细纹剪纸叫做成熟期。

      明、清时期:明末清初,随着乐清商贸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娱乐活动有着更高要求。于是在每年春节开始有龙船灯的赛事活动。而评判龙船灯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龙船花的精美程度,这就成为民间剪纸艺匠呕心沥血、精心创作、不断创新的强大驱动力。这时,龙船花的纹样除砖块纹、十字纹、井字纹之外,还有长寿纹、正字纹、鱼鳞纹、双喜纹等。通过民间艺匠的不断创造,使细纹剪纸的纹样增多到几十种,使细纹剪纸艺术的语言更加丰富,技法更加成熟。所以把这个时期的细纹剪纸称为高峰期。

      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乐清的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手工艺队伍不断壮大,先后成立许多工艺美术产家。其中,黄杨木雕、石雕、竹编、草编、米字花边等产品远销国外。乐清的细纹剪纸就是在这个时期手工业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当地人就是将龙船灯的饰花龙船花转化为商品,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把龙船花改名为乐清细纹刻纸,其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与地区,深受世界友人的喜爱。

      1955年,乐清县黄杨木雕厂成立了剪纸车间,首次将民间剪纸艺人请到工厂,并配有专门的设计人员。至20世纪70年代,在乐成、象阳寺前村、地团桥头村等地相继成立十几家专业剪纸工厂,孕育出一支庞大的剪纸制作队伍,高者能在方寸之间刻制出2500多个洞孔,因此,被有关专家学者与新闻媒体称为微雕艺术、中国一绝等。郭沫若先生有诗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透得末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郭先生的这首诗中讲的南方剪纸,尤如是对乐清的细纹剪纸而言。

      三、工艺特色

      乐清细纹刻纸具有纤细优美的风格,与粗犷豪放的北方剪纸对照强烈。乐清细纹刻纸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细,在早期龙船花的刻纸中,最细的能在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52根线条,一幅碗口大的细纹刻纸要十多天才能刻成,十分费工。其纹样细如发丝,且凭竹刀打的经纬格子线,随心所欲地刻出装饰纹样。细纹刻纸的工艺使各种民间图案纹样都能在几厘米见方的纸上得到细致而丰富的表现,这使乐清细纹刻纸获得了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之称。

      目前能制作首饰龙和细纹刻纸的老艺人,只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刚刚被国家授予中国十大神剪称号的78岁老艺人林邦栋一人,他是乐清细纹刻纸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刻纸作品都应用乐清细纹,用图案纹样来调整画面黑白关系,平衡构图与表现主题。他的刻纸风格纤细娟秀,散发着江南特有的灵气,不仅构图生动活泼,令人惊叹,细腻线条丝丝相扣,更是令人叫绝。他刻的《鱼跃龙门》、《松鹤延年》、《天女散花》、《千目千手观音》等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剪纸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坐骑八仙》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经历代艺人不懈的努力、创新与发展,乐清细纹刻纸精美之作不断涌现,越来越以它独特的艺术材料和艺术风格引起世人的关注。

      四、传承意义

      乐清的细纹剪纸不仅具有重要的民间艺术价值,它还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及其审美趋向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与标志。

      细纹刻纸技艺难度大,短时间内难以掌握,一般要有数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近二十几年来,随着温州轻工业的蓬勃兴起,乐清市剪纸工艺品的生产受到冲击,出现了衰微的状况,许多人弃艺从商,老艺人年老力衰,后继乏人。乐清细纹刻纸的现代传承人有林邦栋、林顺奎、陈余华、郑元逊、卢发良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价格低微的细纹刻纸逐渐失去了制作的艺人。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一绝的细纹刻纸手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从业人员不断萎缩(现约有20人左右),现状令人担忧。

      剪纸·广东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

      佛山剪纸

      一、简介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当地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及南海区的部分乡镇。

      二、溯源

      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及手工业、商业而发展起来,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并出现了行会组织。20世纪初,与佛山剪纸有关的门钱、童话、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蘸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等12行都蓬勃发展,店号数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们所生产的蘸料纸、各色染纸都是佛山剪纸的材料来源。

      三、工艺特色

      佛山剪纸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根据用料不同,又可分纯色料、纸衬料、铜衬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铜写料、银写料、纸写料、铜凿料等九种。剪纸手法分为剪和刻两大类。剪,多为随意剪制,每次两三张,如礼品花、灯花、乞巧节的烛台花、香案花、饼花等即以此法制成;刻,每次可刻20至30张,粗犷的图案可刻50至100张不等,便于大量复制。佛山剪纸所用刻刀大小不一,一般系随意磨制而成,宽度从3毫米至1毫米不等,一套十余把。操刀时以握毛笔法持之,垂直切割,线条连接而不断,成型如网状。传统佛山剪纸以社情民意决定其内容和形式,喜庆吉祥、驱邪纳福、多子长寿等是永恒的主题,在民间极受欢迎,长期流行不衰。与此主题相应,佛山剪纸中以铜箔金碧辉煌的特点配合鲜明的色纸,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也形成铜凿剪纸等独特的表现形式。现在佛山剪纸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为林载华等。

      纯色剪纸:最常见的形式,与潮汕剪纸几乎没有多大差别, 用一种颜色的纸制作出,只是佛山剪纸多用刻刀等工具,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线条简练突出。

      衬色剪纸:分为铜衬剪纸和纸衬剪纸两种。铜衬剪纸是利用佛山特产铜箔刻成各种图案,再贴上各色纸块。这类剪纸由于有金属铜的光泽,所以显得金碧辉煌、色彩灿烂、喜气洋洋。纸衬剪纸是用色纸刻成各种图案后,再衬贴上所需要衬托的各种色块而成的剪纸。这种作品给人以色彩鲜艳,五光十色,有一种喜庆的感觉。

      写色剪纸:又可分铜写剪纸和纸写剪纸两种。铜写剪纸是用铜箔刻了简单的图案后在铜箔面上写上颜色而成的剪纸,显得金碧辉煌。纸写剪纸是在白色宣纸上刻上图案,再写上颜色而成的剪纸。作品构图着色都很生动,很有佛山地方风格。

      铜凿剪纸:铜凿剪纸为佛山特有。它是先刻好图案的小部分外轮廓后,用特制的小圆珠凿,一点一点地在铜箔上按图案凿上圆点线条,组成各种花纹图案或人物造型,再在上面写上各种所需衬托的颜色而成的剪纸。这种剪纸,珠光闪闪,气氛热烈,南方人十分喜爱使用这种表现形式的剪纸作为房间、器皿装饰之用。还有大量的铜凿剪纸用于爆竹的封面装饰。这类剪纸都是用佛山特产铜箔生产的。传统作品大红大绿,很有民间色彩。

      四、传承意义

      佛山剪纸具有产业化的传统,加强对其挖掘和保护将有助于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形态,同时还可以繁荣民间文化市场,增强地域文化特色。但目前佛山剪纸专业人员队伍青黄不接,最具特色的铜凿剪纸由于工具散失、作为主要材料的铜箔不再生产而无法制作,加上老艺人退休或病故,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拯救。
潮阳剪纸

      一、简介

      潮阳剪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以潮阳区铜孟、西胪、和平、贵屿等镇为代表。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

      二、溯源

      潮阳民间剪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美术,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现存最早的是清雍正年间的作品。潮阳剪纸的流传方式是代代相传、邻里相习,不少人在童年时期就接触剪纸,而他们的启蒙老师,多数就是自己的妈妈或者奶奶、外婆,十二钗之一的郑琼华至今保存着她已经去世的祖母的一本剪纸作品,那是她的启蒙教材。而她们中的不少人甚至还在用外婆留下来的剪刀剪纸,可是,在她们的手下,是一番有别于外婆那个时代的新的天地,她们用外婆的剪刀讲述今天的故事。

      传统的潮阳民间剪纸,应用于游神赛会、婚嫁祭祀等民俗活动中,是美化、祈福的吉祥物,因此,其题材大致分为人物、动物、饰花、团花四大类,多数取材于神话、传说、戏剧。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潮阳剪纸也不断创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题材更加广泛、更加具有时代性,人们用剪纸古老的艺术元素表现现代的生活。

      三、工艺特色

      潮阳剪纸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种以外,潮阳剪纸也有一些装饰性的小花样,如供品花与礼品花等。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四、传承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阳区政府组织力量对潮阳民间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个花样,出版了《潮阳民间剪纸》一书。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阳剪纸作品入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博览》和《潮汕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等书。1997年,潮阳区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现在潮阳民间剪纸的主要传承人有张佩龙、蔡名英、李婵仙等。但健在的老艺人平均年龄已在75岁以上,迫切需要年轻人加入其中进行继承。

      潮州剪纸

      一、简介

潮州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纸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

      二、溯源

      潮州剪纸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现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马浦镇)系以棕色丝线剪成,技艺十分精巧,说明潮州剪纸早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庙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剪纸就当作了祭祀、节庆、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饰物,寺庙中的僧尼也剪纸花馈赠善男信女,潮州剪纸因之而在寺庙中得到迅速发展。至20世纪初,还有江根和、李木林、杨学友、罗瑞瑜、辜秋泉、谢楚周等尼姑带出的潮州剪纸艺人在当地剪纸创作中发挥作用。1962年后,因寺院僧尼无后,出家者少,潮州剪纸渐失传人。

      三、工艺特色

      潮州剪纸题材涉及花果、走兽、人物、风景和文字图案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纸艺人往往有细致、豪放、秀逸等不同风格表现。以形式区分,潮州剪纸有纯色、多色、阳刻、阴刻等类型。潮州民间剪纸艺人善于将三五张色纸叠在一起,灵巧地运使剪刀,以娴熟的技巧剪出各种花纹图案。如纯色剪纸充分发挥剪的特点,以纤细秀丽的线条配合块面,借助夸张、变形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剪刀味十分浓郁,富有装饰性。纯色剪纸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画稿,艺人们仅凭记忆和想象,一手拿纸,一手运剪,直接将花样剪出。这种匠心独运的剪法极富创造性,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很少有重复的作品。多色剪纸则用多种色纸分别剪出物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合并为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生动细致,别有特色。

      潮州剪纸有一个品种称为錾纸,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上,用刻刀錾刻而成。錾纸又分衬色剪纸和写料剪纸。衬色剪纸先用金箔或黑纸刻出轮廓线,再用彩纸衬底;写料剪纸则用纯色纸或金箔刻画出形象的线条骨架,再用颜色彩绘衬底。錾纸工艺以饶平县镂金村的色錾纸最为著名,色錾纸俗称大钱,用于祭神祭祖或游神活动,内容以戏曲人物、鸟兽虫鱼、花卉博古、诗词书法等为主。

      四、传承意义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潮州剪纸已逐渐失去以往的生存环境,现存知名的剪纸艺人不足十人,且年事渐高,传统的潮州剪纸后继无人,亟待抢救、保护。

      剪纸·傣族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潞西市

      一、简介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在潞西,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

      二、溯源

      傣族剪纸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

      三、工艺特色

      潞西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傣族剪纸的主要制品为扎、董、佛幡、挂灯、吊幢、板等,多用以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等。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特产等,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汉族的剪纸艺术细腻而秀美,表现手法含蓄,以刻画心灵内在美见长,耐人久久琢磨。傣族的剪纸艺术,其特点是粗犷有力,洒脱利落,力求所表现的形象能刻画出外貌的真实感,使人一目了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点,傣族妇女的剪纸较少表现人物的活动场面,而多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植物为题材常见图形既有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及各种奇兽异鸟,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花木,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建筑,形象生动,图案整齐,匀称美观,风格粗犷有力,朴实无华。傣族剪纸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剪纸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傣族妇女的剪纸艺术,在表现方法上有着很丰富的实践经验。她们有时采取底纹对衬,让主要的画面明显地突出出来;有时又采用各种花卉小草作陪衬,突出显要的部位,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样巧妙的处理,使整幅画面不杂乱臃肿,也不单调乏味,而是更加增添活泼、愉快的美感。

      四、传承意义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傣族剪纸面临困境。因为剪纸艺人收入低微,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现在傣族剪纸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这一特色民族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

      剪纸·安塞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安塞县

      一、简介

      安塞剪纸是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大凡喜庆的日子,安塞妇女都要铰剪纸、贴窗花。腊月天,妇女们围在一起,早早就为春节剪纸,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这样,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剪纸艺术展览会。

      安塞剪纸形式多样,风格淳厚凝炼,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充满对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二、溯源

      安塞剪纸艺术,就像黄土高原上盛开的山菊花,可爱而美丽,质朴而倔强。它是安塞人性格的披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到农家走走,里里外外的剪纸艺术使人赞叹不已,象黄米清酒浸人肺腑,使人陶醉。

      凡是喜庆的吉日,安塞人都忘不了铰剪纸,贴窗花,这是安塞人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一方面是红火热闹,增添节日的气氛,另一方面图个吉利。腊月天,婆姨女子们聚到一起,早早地为春节准备剪纸花样了。既使是孤身老汉,也要向村里的巧媳妇索取几张剪纸贴在窗上。谁家不贴窗花,会被众人骂为瞎眼窗,是不吉利的。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塞剪纸已开始从传统用途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民间艺术品,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眯,被誉为群芳母亲,有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之称。通过对大量民间剪纸的整理和制作,已有1000多幅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户央美术学院等馆收藏,《延安人民的怀念》大型现代剪纸,被毛主席纪念堂永久收藏。许多国外人士纷纷购买收藏,人称具有生命力的陕北高原山菊花。1993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1985年冬,曹佃祥、白风兰胡凤莲、高金爱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表演,1982年法中友协邀请李秀芳赴法访问。她在法国雷恩市国际博览会上的表演,令法国市长惊讶不已,拿出她的剪刀反复观看,看是不是装了电子计算机。人们排起长队购买她的作品。1995年,曹佃祥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90年代后,安塞剪纸的题材也有了重大发展。它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特别是以革命圣地及领袖人物为素材的剪纸等艺术品,为延安旅游业增添了新的观赏内容。

      三、工艺特色

      剪纸,安塞人称窗花,历史悠久,代代相沿,民俗文化积淀很深,现在人称传统花样仍为古时花。安塞民俗给儿子定亲问媳妇有不问人瞎好,只要手儿巧的说法。民歌《迎亲歌》道: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冒者,随意也。实际上安塞女子剪纸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安塞剪纸个性强烈,感情真挚,寓意深长。境内四条川道,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沿河湾的杏子河川以白凤兰、王占兰为代表,剪纸造型简单,意境概括,风格纯朴;高桥、砖窑湾的西河川,以曹佃祥、常振芳为代表,剪纸外形简练古朴,因而内部装饰繁丽,多采用线面结合的手法;化子坪的延河川以胡风莲、余步英为代表,剪纸装饰多以抽象的纹理造型,寓意含蓄;郝家坪至王家湾的坪桥川,剪纸形补古朴,以块为主,和石刻山像的造型颇为近似,古香古色,另外与靖边相邻的乡镇,形象较写实,剪法工细纤巧,类三边风格。

      安塞剪纸,在内部装饰上,以随意装饰和意象装饰为主,有时用意象和具象装饰相结合,一般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锯齿纹、月牙纹、纺锤纹、菱形纹以及云勾、万字、富贵、砖包城等。

      剪法上分双铰、单铰和零铰。双铰,即折铰,剪一些对称图案和局部对称纹饰;单铰,凡不能对称剪的形象,就用单铰。双铰和单铰相结合,是安塞剪纸的传统铰法。零铰,是将一幅剪纸局部形象分开单独剪出,然后在纸上拼成完整的图案。剪纸作者多不画草稿,而是大刀阔斧,剪随心走,信手剪来。安塞剪纸寄情寓意,颇有讲究。

      安塞剪纸按应用和内容分四类。第一类,春节用于美化环境。春节是安塞妇女显示技艺的最佳时节,不少家户住室就成了剪纸展览室,剪纸内容多为吉祥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保平安、镇邪恶的老虎、狮子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第二类,用于嫁娶时装饰洞房,剪纸最有讲究。寓意最深、最有趣的是窗子中间的喜花和窑顶的坐帐花。蛇盘兔,必定富。十二属相,蛇又称小龙,龙为阳,男性,兔为阴,女性,是男女婚配之意。曹佃祥的《骑猪娃娃》,娃娃一手举鸟阳,一手举蝎阴;猪则寓意多子多福。第三类,用于宗教礼仪活动的装饰。过年都要给神龛上剪个门帘贴上。图案内容上,常用的贯钱、福连万字、云头、鸡、鱼、猪、灶狗等。还有门补、镇宅老虎等。第四类,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的底样,同样是一幅独立的剪纸艺术品,常见的有枕花样、鞋花样、针扎样、裹肚花样等。

      安塞剪纸用于农家的里里外外,根据实用的地方在剪法上也不尽相同。用于窗户上的窗花,就剪的比较工细,以线为主。贴在窗内的则以快为主。在什么地方应用,也就叫什么花(画),有窗花、门神画、炕围花、挂帘、窑顶花、桌围花、鞋花、牌牌花及围肚、针扎花样。

      窗花:凡美化窗子的剪纸统称窗花。包括转花、喜花、窗角花、窗云子、小窗花。转花一般较大,分开剪为四块,贴在窗子中间。四个格子四张,拼为圆形或方形图案,起中心装饰作用。窗角花,农村也称窗角子,是三角形的纹样。安排在转花周围,虽然小,但内容特别丰富。窗云子,是在三十六格窗上精心设计的完整的大型图案。

      剪纸门画,剪纸年画:过去农村妇女自己动手,剪一些大幅剪纸贴在门上,墙上,加强了节日气氛。内容有传统的《秦琼敬德》、《胖娃娃》、《艾虎》、《狮子》等。随着新年画的增多,这类剪纸相应的减少了。

      炕围花:最常见的是把有情趣的故事单个剪出来,连续贴在炕围上,像剪纸连环画。如李桂莲的《娶媳妇》剪出了一队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王西安的《秧歌队》把安塞春节闹秧歌、打腰鼓、赶毛驴的文艺活动表现出来;也有剪成各种连续图案的炕围花。

      桌裙、挂帘、门帘,是用于窑窝、神龛、桌前碗柜前的遮挡物装饰。

枕花样、鞋花、牌牌花等,是刺绣中的底样,内容多以花鸟、狮子滚绣球为主,剪法上只铰出大形即可。

      窑顶花、坐帐花,以圆转和方转为主,多用于结婚洞房的窑顶上。安塞南部多用圆转,北部多用方转。

      四、传承意义

      有专家评论说,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安塞剪纸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自古到今,民间美术一直是自生自长,虽然遭受到十年文革的摧残,但寒冬过后,这株艺术的山菊花又铺满了黄土高原,洋溢着泥土的芳香。在党的文艺政策沐浴下,妇女们又拿起剪刀,剪制着生活的美景,装扮着生活天地。剪纸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正争奇斗艳,并融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为生活增添着光彩和乐趣。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5001352号-1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仓颉文化网 联系我们
网络实名:仓颉 通用网址:仓颉文化 联系电话:0913-6163699 6163799
本站由仓颉文化公司监制(陕.05271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