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今天是: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文祖仓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墨之家 专家论字 艺术长廊 仓颉学院 旅游在线 论坛 项目开发
网站简介 商铺直达 仓颉文化研究部 新闻时讯 会员管理 在线服务 仓颉艺运 饮食文化 博客 在线祭祖
热门新闻
最新商品
仓颉与区域文化
仓颉与白水信仰民俗
2007/11/16 12:33:43

      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仓颉是一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无论从神话学,民族学或民俗学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圣者,史称“龙颜四目”,“声有睿德”(见《论衡》,《吕氏春秋》),其赫赫卓著的功绩在于“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这个人类“秘密武器”的创造《弄得“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是经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创举。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化神,他的故乡陕西白水县人民至今崇呼为“仓圣”,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据白水乡土传说〈仓颉〉复姓侯刚,名颉,上古黄帝时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生于白水县北塬乡杨武村的乌羽山,葬与“衙之利乡”(即今史官乡史官村北),享年一百一十一岁(见杨武村现存清代断碑)。仓颉为什么改侯刚而姓仓?民间传说<<黄帝赐姓>>中说,仓颉造字,国民得福,黄帝深感其能,乃赐仓为姓。“仓”字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黄帝认为仓颉的神智超过了他,是君王上边独一无二的人,可见俗信对仓颉推崇之高。

      对于仓颉造字的功绩,青史永载,后世崇敬。人们尊他为“仓圣”,起殿建庙祭祀,庙在墓前,环周围墙,占地一十七亩,“不指何年何月所建”(<<白水县志>>)。但从碑石考察,可追溯到东汉延熹五年以前。庙内建筑宏伟,古柏甚多。<<县志>>上说:“杆粗十围者,四十余株”。而不足十围者编庙皆是。上蔽宵日,虬枝盘旋,枝叶交通,生出了许多供人遐想的空中图案。庙东北角一柏,传为仓圣手植之树,高十七米,杆粗一点二五米,与乔山黄帝陵轩辕柏遥遥相映,各有千秋,堪称树中之奇。

      为了弘扬仓颉的创造精神,白水劳动人民很早就口传着许多颂扬仓圣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多姿多彩,土香土色,深得当地人民喜爱。截止一九八八年,白水县文化馆已收集三十多篇。其中有关造字的传说八篇,用字降妖伏龙的五篇,斗智两篇,解释地名,节气名称由来的五篇,显圣的七篇,树木,石头变形的十多篇。尽管仓颉传说虽有古籍史书中的影子,却是在白水土生土长起来的,他蕴涵在白水人民崇拜与信仰仓颉的民俗是象里。

      1、谷雨庙会

      
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传说仓颉造字之后,天帝受了感动,特下谷子雨以示酬劳,<<淮南子.本经训>>中记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的记载,故有“谷雨”一节。谷雨庙会则是白水人长期传承为纪念仓颉而在仓圣举办的庙会。年年谷雨起会,历时七至十天。

      谷雨大典结束,歌校师生集齐列队于殿前致祭。他们先脱帽三鞠躬,再唱纪念仓颉丰功伟绩的赞歌。有一首歌词是这样的:“昔年创文字,以存利,大哉仓圣,何巍巍;启文明,伟功居然垂宇宙,以存世,万古沾泽。”然后百姓致祭。他们献上专为仓圣做的带有各种图案的花馍名为贡馍,烧香叩头,拜祈平安。

      2、杨武庙会

      
传说仓颉生于杨武,村民为其建有一庙。起自何时,无从查考,庙为一座大殿,内塑四目粉身座像。庙会开始于三月二十八日,会期三天,目的是纪念仓颉的生日,似有祭祖的性质。规模较小,无执事进庙等壮观场面,但祭礼贡物与谷雨庙会无异。杨武庙会在谷雨庙会之前,阳武村一带村民跋涉五.六十里路,亦前去祭拜。不去,心里过不去,怕对仓圣不恭。

      3、信仰化入日常民俗的各种活动

      敬惜字纸。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字纸是带有仓颉圣灵的神物。一小片字纸,不管多么破烂无用,绝不乱扔,而是收藏起来,装入干净的瓷瓮之中。等积累多了,于晴天无风之日,洗净手脸,取出来携到荒郊野外,焚香叩头,点火化焚,用净物将灰包裹,埋于地下,或弃灰与2河水中,名为“清水祭”,取意万古长流。谁要不这么办,那就成了对仓圣不尊的造孽行为,人人都会指责。严重者,全族对其惩罚。事有凑巧,如某人恰在犯戒之后家里若出了事或死了一只鸡,都会被认为是仓圣爷的罚诫。小娃不懂事,用字纸捏鼻搽污老人必教训无疑,同时又惴惴不安,忙烧香叩头,求仓圣爷饶恕。求的话语为:“仓圣爷,你老人家宽宏大量,不要和碎(小)娃计较,娃娃年小,不懂瞎好,都怪我当老人的没教育到,等谷雨庙会,我一定给你老人家多送香,多添油,献个大馍。”

      敬惜字纸,对学生要求更严。学生于每早上学前必要洗净手脸,脏手不能摸书提笔。推及学校,每校都有化纸炉,化都的纸灰必埋于净土之中。

      现在,敬惜字纸的观念虽然淡薄了,但儿童上学时,必须洗净手脸之习仍存。

      入学拜圣。旧时,蒙童入学先拜孔夫子,白水则不然。孩子到了上学念书的年龄,大人领着他先到仓圣庙去拜像。具体做法是:父母给孩子洗净手脸,穿上新衣长袍,戴顶礼帽,持香纸贡物,到庙内给仓圣爷烧香,祈求仓圣爷保佑,让孩子读书长进,步步高升。之后,大人带孩子到寝殿东廊的神碑(仓圣碑),抱孩子用手抚摸碑顶。据说,这样抚摸顶碑之后,便能心能手巧,读书时过目不忘,写的字龙飞凤舞。

      念书人不论何时进庙,都要到碑子上磨一磨手。尤其谷雨庙会,磨手人拥拥挤挤,天天不断,到七一年碑子运往西安碑林时,顶端已成光滑的锐角。

      枕书辟邪。字能辟邪除病,这是过去白水人的普遍说法,如今那些七老八十的农民仍坚信不疑。认为谁要中了邪魔,就让枕书睡觉,说是邪魔害怕字书,用以驱除,病就会好,推而广之,枕头上绣字,就成了一种风俗。尤其是结婚用的枕头,字绣得如何,成了人们对新媳妇手艺品评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年轻人虽不信枕书辟邪之说,却对枕头上的绣字仍很讲究。
  写字治病。仓圣庙内有两棵古柏,从仓颉座像向外看,好象两个卫士,左叫“青龙柏”右叫“白虎柏”。据说这青龙白虎,忠于职守,曾杀败过无数邪魔的来犯。因此,附近的人们,一旦身上起了“风疹”或者患了什么病,就在前心写上“青龙”,后心写上“白虎”,借此除邪治病。此习流传陕西各地,至今仍广泛的保留。

      女戴插花,男食献馍。谷雨庙会,家家蒸三个馍,其中有一个很大的献馍,上饰五颜六色的面花,各具姿态,颤颤巍巍,摆在贡物中间,煞是好看。终毕,主人拔几枝花插在女儿头上,拿来没插花的馍给儿子分食。儿子聪明多智。然后,将姓名报于管事人,管事人把饰花大馍,写上主任姓名,以供游人观赏,谁家的馍花被众人夸为最好,谁家的主妇就分外荣耀。

      吃住不忘仓圣。白水人的饮食习惯里有一点很特殊的地方,即早晚喜欢喝红豆稀饭。群众认为这种习惯来源于仓颉。据说仓颉特别爱喝这种稀饭。他在深沟造字时,母亲早晚给他送这种饭。有一次,他正在吃饭时猛然想起一个字的造法,想着想着,竟把吃饭忘了,饭洒了一地。红豆落地后,变成了红色礓石。名叫红豆礓。这就是白水洛河以北仓颉家乡和仓圣庙附近为什么会有红色礓石的来历,也是白水人对吃红豆稀饭的一种解释。

      白水洛河以北的人喜欢住窑洞。窑洞冬暖夏凉,省料省钱。但由于习惯,即使有了大房,也不愿住,只是放置杂物。姑娘找对象,讲究谁家有砖窑面子的一院庄子。这讲究,据老年人说,也是从仓圣爷当年传先来的。有些后生晚辈在外跑了几年,回到家里想盖房子改变住宅条件,老一辈便坚持阻拦,并说,仓圣爷留先的传统,谁也不能忘本改变它。

       4.祈雨.求子.祈福禳灾

      
先说祈雨。外地祈雨求龙王,白水祈雨找仓圣。时逢干旱。村民推举四个或八个小伙子到仓圣庙抬请 仓圣神楼。怕别家抬走,进庙后不参拜神像,只给住庙和尚大个招呼,然后抬起便走。有时几个村的人同时进庙,为谁先谁后,常常争吵。神楼进村,置于巷中敞阔处,村妇及儿童惧戴事先编好的柳条帽,跪于神楼之前,求雨声嚷成一片。此时,小伙子担来清水,用大盆盛了向人群头上猛泼,祈雨者也不躲避,嘻呦呼喊,虽浑身湿透,心里却高兴异常。祈雨毕,送神楼归庙。

      求子。关中各地求子多拜观音和送子娘娘。白水的妇女是向仓圣爷烧香叩拜,口祈求子之情,答应得子还愿。得子后决不失言,有送钱财的,有祭猪祭羊的。未曾得子,自认命运不好,神不予福,内心自省,修养品性,却不道于外人。

      祈福禳灾。范围更广,有医要药的,有请安住宅的。认为吃了神药,自会除病,埋药于院屋四角,可镇一切恶煞。如不见效,必小心谨慎,修德行善,求仓神降福。

      5、儿童礼俗及其他崇敬禁忌

      
孩子周岁,“抓岁”习俗各地皆有。白水独有仓圣相联系,届时,家长备好书、笔、刀等物。书名“仓颉书”,刀名“将军剑”。等宾客到齐入席,抱孩子取玩三样东西。孩子若先抓到书,预兆长大后文运畅盛,若先抓到笔,预兆长大后知书达礼,若先抓到刀,预兆将成为武将,若一次抓到两样,谓为奇才。仓圣庙内的仓颉塑像,泥胎粉身,面丰体大,四木灵光,慈善祥和,身着百样树叶缀成的衣裳,古朴典雅,乡民谓为“百叶衣”。见衣思古,勾引缅怀先圣当年创业的艰难。村妇仿此,生下孩子,向百家求碎布,连缀缝成“百家衣”,等孩子百天穿在身上,以示仓颉遗风。祈求仓圣保佑,长大成器,为百家办事出力。
  由于群众对仓圣的极端崇敬,宦游众多的护庙禁忌。一切神物皆不敢轻易妄取。如古庙内古柏甚多,村民谓为神柏,并说:此柏有灵,不能去数,谁若不听,招大祸。文革中有人偷伐庙内的一棵树,恰逢家内死人、多病,群众齐传是仓圣的惩罚,拿回庙柏解做的棺板不敢再用,运往外地悄悄处理,又给仓圣涉财还愿。所以至今,仓楫庙保存完好无损。改为文官会后,只有工作人员居住照护,不敢带家属入内,因为村人不许玷污圣地。

       6、白水有大量的仓颉风物遗址,不少地名、沟名与仓颉传说紧密关联

      
如:三条沟、楼子沟、渡母桥、晒书台、蹲石、红豆礓等。三条沟,传说是仓颉与其舅为墓地之争,舅贿雨师发大水欲冲仓颉墓地,仓颉用三个指头一划,划成三条大沟,导水入河,保住墓地。楼子沟,传说是仓颉造字时,天帝给他修造造字楼的地方。渡母桥,传说是仓颉为母亲给他送饭方便而修的桥。晒书台,是仓颉晒书之处。蹲石,是仓颉和舅舅选墓的屁股蹲成的,史官村,传说是仓颉任皇帝的史官之职时,曾在此设衙理事。后人叫如史官村。
  创造方块象形文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是中国人才智的代表,也是中国人的光荣和骄傲。传说中的仓颉生于白水,葬于白水,这形成了白水人的独特精神风貌和心理素质:

      1、不信佛,不信教,只敬仓颉

      
在关中,道教和佛教影响相当深。重要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往往均已道化。但在白水仓颉庙附近的北塬、纵目、史官三个乡人们从不敬佛信道,从不叫和尚去做道场,旧社会这三个乡也无一个基督教徒。人人心中只有一个仓圣,,也只敬一个仓圣爷。他们认为仓圣是除过玉帝以外最尊贵的神,功在皇帝之上。所以时时敬仓圣,事事求仓圣。每月初一,十五,都要为仓圣进香添油,尤其大年初一,谁家烧了头炉香,那是万分荣耀的事。

      解放后,青年人逐渐改变了这种观念,迷信已逐渐化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但老年人却依然奉行如故,甚至还常常附会新的事实来教育年轻人。比如,文革中县里的造反派伐了仓圣墓顶的一株“转枝柏”(此柏怪异,四方枝叶轮流枯荣,哪方枯荣了,兆示哪方干旱,哪方荣了,兆示哪方雨水充沛,丰收可望,群众对死虽有迷信的观念,但确是事实)为武斗而死的人做棺材,群众愤恨至极。其中还有一些报应的新传说。所以,现在仍有人为仓圣敬献贡礼,烧香叩头,求子祈福。

      2、崇尚文化.尊师爱教

      
在白水,人们特别喜好书法.美术.文艺.戏曲等文化活动。虽农家妇女,也喜在门帘.腰带.荷包等饰物上描字绣花,还爱剪窗花.糊灯笼.做布娃娃.布老虎.布狮子.猫头鞋.虎头帽等,很重视枕头上绣字。尤其重视做面花.纸花等工艺。他们经常把住室.孩子.丈夫和自己打扮的很漂亮。每年春节的春联,几乎都成了农村的书法大赛。家里有读书的,自己用心用意写,不识字的家户请别人写,除内容要求极力出新外,书法声还特别讲究力量和体势。在庭院装饰.陵园修建方面重视砖雕.石刻。拴马桩上雕有猴娃.狮子.人像。坐墩石上雕着喜鹊戏牡丹.二龙戏珠等图案。春节和庙会,文娱活动活跃,唱秧歌、打社火、赛鼓、生动活泼,热闹壮观。还有清明戏秋千,端午做香包、七夕乞巧等,都表现出浓郁的文化色彩。

      崇尚文化的另一表现是尊师重教。尽管旧社会人们的经济十分困难,但对孩子读书却非成重视,只要孩子有志气读到底,父母乞讨或借贷也不让孩子缀学。村人更有资助优秀学生的习尚。有的学生考上中学无钱就读,全村人集资资助是常有的事。对于老师,人们更是尊重,红白喜事,都要请声老师。孩子入学或毕业,必设家庭小宴招待老师。

      3、崇尚创造.追慕文明

      
白水是“仓圣名区”,“四圣故里”。白水四圣的故事名闻三秦。他们是以仓颉为代表的四位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上的伟大创造发明家。一为仓颉造字,二为杜康造酒,三为雷公造碗,四为蔡伦造纸。前三位据<<县志>>当地口传均认为是白水人,其创造活动也进行于白水。生地.墓葬等风物显著。而蔡伦乃湖南耒阳人,汉时宦官,怎么也成了白水一圣?民间传说是这样回答的,说蔡伦造纸是在白水开始,至今有门公乡槐沟河的造纸池为证。人们公认,坚信不疑,引为荣耀。四位圣人集于一县,这在中国文化史中还是罕见的。白水人为四圣建庙塑像,立碑表功充分反映了他们崇尚创造,追慕文明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白水推崇文化和能工巧匠,不求虚名而重实干。

      4.仓颉遗风.至今犹存

      
白水人尊崇四圣.而神圣仓颉。他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道德伦理,都带有浓厚的仓颉遗风。

      夸奖仓颉重干实事,为民族献身的精神,教育子女种田不忘读书,希望儿孙为民出力。仓颉独居深沟造字,备尝艰辛,有非凡的韧性和毅力,白水人“敦尚俭朴”,不怕困难,赤诚厚道,“无孔道滑丽气”(<<白水县志>>);仓颉造字,开了文明先河,白水人敬惜字纸,爱美求善;仓颉不谋名利,四处教人写字,白水人重义薄利,乐于助弱扶困;仓颉敬母,白水人孝亲;仓颉蔑视邪恶,白水人刚直豪放,爱抱打不平;仓颉虚心求教,白水人不耻下问,尊敬师长......

      人们事事处处加以仓圣精神位规范,几千年以来,仓颉精神成了白水人最高的文化精神支柱。这充分说明白水深深蕴涵着含着淳朴古老的仓颉遗风。白水人这种深层文化的活力,给伟大的文化神留下了永久的纪念。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它仍然放射着熠熠的光辉。它成为中华民族的精魂。

      总之,白水民间文化有其独具一格的显著特点,它与邻近县区相比较,更容易看出来。比如崇尚文化,洛川民间盛行秧歌.剪纸等,而民间戏曲.社火远没有白水丰富;蒲城民间戏曲丰富而缺秧歌这种民间娱乐形式;澄城人滑丽气浓,民间艺术品精巧,而白水人憨厚质朴,民间艺术品粗狂、豪放、热烈、古朴。再如宴席,其他县均以酒席待客,仓颉庙附近乡里待客都是三道席,先茶席、次酒席、再接着是饭席,层次分明,一丝不苟。因此,白水民间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质朴,崇尚文明的古老气息,这种地域性和自豪甘形成了白水人独特的深层文化结构。 (搜集整理韩文学)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5001352号-1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仓颉文化网 联系我们
网络实名:仓颉 通用网址:仓颉文化 联系电话:0913-6163699 6163799
本站由仓颉文化公司监制(陕.05271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