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本是萤火虫的象形,萤火虫股后发光,故从“火”。玉为晶亮之物,佩之若有光,故谓之为“璜”。“黄”之指腐朽堕落,也正跟“腐艸化萤”之说吻合。萤火虫光的颜色一般是黄色,到金文时代,已专用以指黄色,加水表示黄河而为“ ”;加火表示火光为“ ”;加土表示黄土或黄金(铜)为“ ”。      甲骨文黄从大,从 象係巿的横帶,横和衡之初文。戴家祥曰:“横从黄聲,故黄亦讀横。……黄行聲同,横之爲衡,亦猶璜之爲珩也。……明乎横衡同音之理,則知‘赤市幽黄’(柳鼎)卽《玉藻》‘再命赤韍幽衡’,‘赤市  黄’(毛公鼎)卽《玉藻》‘三命赤韍蔥衡’。鄭玄注《玉藻》謂衡爲‘佩玉之横’。近人唐蘭謂甲骨文黄爲係巿的横帶,舉師鼒鼎‘赤市幽巿+黄’从市表義,頗見卓識。”(引自《金文大字典》第五四八八頁。)      该字于寅字有关。十二地支是不是指的是十二条河流,如:子,扬子江;寅,黄河      “寅”的甲骨文与“黄”相似,但金文区别较大,当是“黄”的另体。       疑指蚯蚓,古也以蚯蚓为龙,称为地龙,视其为蝉、萤火虫、泥鳅等龙族的同类,故也称“曲鳝”;且误以为蝼蛄的叫是蚯蚓在叫。甲骨文为矢形,指蚯蚓的能钻;而金文或加双手,或加“土”,义即在土里钻。蚯蚓深处于泥土中,故字族多含深长之义。      由于萤火虫的幼虫难得一见,古人可能视蚯蚓为其幼虫。不过,目前世界上发现了三处大的萤火虫溶洞,其中一处在中国徐州的沂水,这是一处地下溶洞全长1200米。萤光湖面积25000平方米,体积240000立方米,洞体规模宏大,地下湖水量充沛。溶洞内生活着一种萤火虫,这种萤火虫仅在阴湿的岩洞中寄居生存,布满在洞顶犹如晴朗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景观。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   杨嬅   http://www.zhcjw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