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衡量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国家或民族一旦文化落后,就意味着综合国力中精神要素的缺乏和不足。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大力加强中华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无疑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建议:
1.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自身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提炼。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社会是稳定的、和谐的、繁荣的。因此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加强人文精神建设。如弘扬城市人文精神,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旅游开发中重视深入挖掘自然景观的人文精神,找寻人文景观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使旅游景观更加形神兼备,充满活力。
2.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强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上真正做到优势互补的前提是文化上必须做到认同融入。经济交往是契约关系,而文化交往是感情关系,文化交往是经济合作的人文基础,也是维持经济合作长久化的基础。因此,在国际经济合作中要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3.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应给予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更多的关注、引导和重点支持。
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为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乡土建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我们在考察中发现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口传心授等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受冲击,甚至濒临灭绝;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经济等因素所限,保护得也很不完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我们建议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应从国家层面给予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更多的关注、引导和重点支持。要组织力量对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大盘点,掌握确切情况,制订全面、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规划。同时,中央财政上应予以重点支持。
4.大力发展文化贸易。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一般商品和文化特殊商品的双重属性。因此对外文化贸易有助于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但中国的文化贸易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本土文化企业还相对弱小,所以发挥政府强有力的调控和推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应高度重视文化产业进出口中的巨大不平衡,充分利用我国在商品贸易方面的优势,构建对外文化贸易战略。
5.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
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需要政府、文化人和居住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等各种力量的通力合作。华侨华人在饮食文化、中医文化、节日文化的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帮助他们提升这些载体的文化内涵。如现在不少地方加强了对新侨出国前的职业培训,但目前这种培训还偏重于对所在国法律法规的了解,建议在培训中增加相关的文化内容;引导鼓励华侨华人社团有针对性地举办中餐馆、中医诊所的文化讲座,使华侨华人所从事的餐饮、中医等行业成为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和与外国公众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特别需要建议的是,在国家在全球发展孔子学院的同时,要积极支持海外华人社会侨校的建设,使其不仅成为华侨华裔子女相互沟通、增进了解、学习中华语言和文化的场所,也成为向所在国传播中华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本篇文章来源于: 印象大中国文化管理传播网   作者:杨邦杰
 编辑:仓颉文化  http://www.zhcjw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