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走马上任的文化部部长蔡武,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伴随人民共和国走过了每一个春秋,也见证了人民共和国文化发展的光辉足迹。
“在回顾新中国走过的60年时,有些人往往把前30年和后30年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接受记者采访的蔡武部长,语速不急不缓,隐约有一点西北口音,让人感到他的谦逊和真诚,“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不能用后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否认前30年为改革开放进行的艰难探索,也不能用前30年取得的基础性成果来否定后30年的改革开放。文化建设同样如此”。 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在初期曾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一度走了不少弯路,甚至经历灾难。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文化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发展文化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读书、看报、文化欣赏、文化创作的基本文化权益,社会文化工作逐步从“唱唱跳跳”的一般性活动组织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蔡武介绍,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938个,村(社区)文化室247332个,公共博物馆1893座。到“十五”期末,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项目、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我周末习惯到公园散步,每当看到公园里的人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我的心底都涌出一种感动。说实话,我们群众的需求并不高,我们有责任为满足老百姓并不高的文化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说到这里,蔡武的眼中饱含深情。 蔡武指出,建立具有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所以现在还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1979年悄然出现在广东东方宾馆的一家经营性音乐茶座,是我国第一家文化企业。”30年后,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的文化产业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全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到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进行文化产业规划写进文化部职能。但直到十六大以后,我们才真正搞明白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社会商品的双重属性,才明确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什么关系。” 蔡武说,近年来,传统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由娱乐、演出、音像、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等市场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逐渐形成。 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蔡武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培育、文化市场的发育和健全、文化科技的创新、文化传播手段的建设、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等都是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真正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市场格局,才真正有利于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保证党和国家文化政策的执行。”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记忆 60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文化遗产法制建设、人才培养、博物馆建设、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蔡武表示:“我们要加强申报世界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