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报道 
   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古老少数民族——水族已传承1000余年,他们创造出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书,至今生生不息。        1月底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首届中国水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90余位海内外语言界学者表示,水书研究正在学界掀起一股研究热潮。       水书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也是世界上除东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它记载了水族古代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百科全书”式信息,被认为相当于汉族的《易经》。       谈及水书的概念界定,贵州民族学院研究员潘朝霖认为,准确来说,水书包括:水族古文字体系,运用水文字著编的水族原始信仰文化、民间知识杂糅的综合典籍,诸多相关的民俗对象,以及保留在水书先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与经验。       水书先生的存在是水书区别于其他民族语言文字的一大特色。        由于水书的文字发展滞后于语言发展,很多内容无法用文字记录传承,只好靠口传心授加以补充,尤其是水书的绝密部分和祝咒部分,使用时必须依靠有师承关系的水书先生。       “一个水书先生,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图书馆’。”潘朝霖说。        在潘朝霖的奔走下,承载水族文化的水书、端节、马尾绣等相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的水族文化题目达到4个。他还协助四川出版集团出版了含有1353种“水书”影印本的《中国水书》。 旨在规范水语拼音的《水语词典》也正在加紧钻研中,有望于今年底问世。        负责词典编纂的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台湾籍研究员赖静如说:“水族语言的记音、水族地区的识字教育工作亟待加强。没有一套现行的水语拼音文字,母语识字教育基本上不存在,水族文化保护工作就没有根基。” 斯里兰卡凯莱尼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达默迪纳告诉记者,表现出强烈道家思想的水族诗歌和故事,是他最感兴趣的。       约2000年前,道家哲学思想逐渐流传到水族祖先居住地。由此,道家思想成了水族哲学主题。”达默迪纳说,这些美丽的传说至今以口述方式流传在水族各地。       研讨会上,曾多次深入水族村寨考察的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说,水书是中国文字大家庭中一笔很宝贵的财富,至今还“活着”,值得深入研究。       厦门大学历史学在站博士后、韩国汉阳大学客座教授罗春寒则表示,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  水书研究正成为学术界一个炙手可热的学术新宠。
 
   编辑:中华仓颉文化网   杨嬅    http://www.zhcjwh.com